按:本文发表于2014年7月16日东方早报,发表时略有删节,本处原文。学生和教师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在李宝玖的短片《走进天津美院》里,除了作者本人,恰恰是缺席的(“虚化”拍摄的“学生们”不具代表性),反而作者有“向学校行政领导诉求”的强烈意识,偏偏“书记”是表现糟糕的一个代表。本来,“有问题”的学生是允许退学或应该被开除的,“不合格”的教师是可以辞退的,“不称职”的领导也是能够被罢免的……所以,远比某一学生、某个教师、某位书记更让我关注的,是——多么荒唐的大学体制!
最近,天津美院学生李宝玖的短片《走进天津美院》广受媒体转发、关注,在艺术界、教育界引发热议。片子作者、亦是短片“主角”以主动发出“退学声明”的激烈对抗方式收尾,在高教扩招、艺考火爆、就业困难等复杂背景上写下了大大的问号和感叹号,这种“退学事件”跟近期频发的高考“舞弊事件”混淆,其话语和影像犹如蒙太奇手法创作的一出讽刺剧,矛头直指高教出路、高教质量等宏大议题。
笔者就在美术学院从业,以所了解到的情况,虽然有能力、有胆量、有想法地像李宝玖这样做出“退学”对抗行动的学生是特例,但从心态看,“学无所得”、“学无所适”、“学无所依”、“学无所从”者绝非少数,特别是部分所谓“纯艺术”专业、非实用专业、偏门专业的学生。这之中,既有大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问题——比如就业、扩招,有教育质量问题——比如师资力量、课程质量,当然也有学生自身问题——比如笔者深有感触的学生创造性、主动性、批判性缺乏。所以,如果宏大议题地去看“退学事件”,某个学校、某个教师、某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找到满意的解答,犹如面对“大师何在”的天问。
事实是,作为一线基础教学教师,笔者常常就是每年新届学生第一个要面对的教师之一,每届第一课,笔者正是要解决学生如何做好接着开始的几年艺术学习可能需要的“心理预备”,尝试想一想“艺术能学吗”、“学什么”、“怎么学”、“学了能混饭吃吗”等等看起来既实际又务虚乃至空虚的问题。所以,接着的笔者课上的2014届新生“大学第一课”,学生一定看李宝玖的《走进天津美院》并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做这个“心理预备”?因为整个大学学前艺术教育、特别是“艺考培训”教育都是灌输式、教条化的应试教育,入学学生(除了部分附中、职中学生)学前艺术接触几乎为零,学习素质更是以死记硬背、被动听教、没意见不反抗、温顺怕事(像短片里李宝玖的部分同学那样)为主:从专业学习角度看,面对注重创造性、独立性课程,学生普遍会觉得无所适从以至产生空虚感,面对静物、石膏、头像等“写实技术”课程,他们同样会觉得跟考前学习无异而倍觉空虚无聊,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在学前并没有养成经受学习艺术最需要的观念讨论、思维转换、思想激荡等磨砺的习惯;从公共事务、个人权利的角度,学生普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甚至自身利益被损害了都不主动出面诉求,具备李宝玖这样主动诉求素质的学生非常少。如果国内学生这个素质基础没有解决好,别说在国内美术学院,就是到任何发达国家的顶级美术学院学习,除了某些硬件满意之外,一样会觉得空虚无聊。
从“权利”争取和维护的角度,话题就移开暂不可答的宏大议题,回到“李宝玖退学”这个事件的微观观察层面。首先说明一点,虽然这个短片被很多人当成“艺术品”解读,作者本人对此也“愿意承认”,但从片内事实和片外事实,笔者及本文都将该片视为纪实片和真人真事,不涉及“艺术性”讨论。
毫无疑问,“学生身份”的李宝玖对于学校及具体负责教师,既有过程中的各种具体诉求的权利,也有旷课的权利,当然也就有获得主动退学这个结果的权利。就“学生权利”而言,依笔者在大学里的观察和体会,大学制度及具体实践中,缺位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比如,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之一,目前还没有基本制度保证学生在学校事务中“参政议政”的根本权利,在人员调配、领导选拨、经费预算、课程设置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决策中,学生还没有一张有效票额;学生组织——比如学生会——还不是独立的自助、自决组织,其很大程度上是以“乖学生”为主体的行政附庸组织,与其说其代表学生管理学校、学习,不如说代表学校行政组织管理学生。试想想,学生是交费求学的,假如短片里该校那位副书记所言求学就是“花钱买商品”——身为学校书记发表这种片面言论是严重失职的——成立,则岂能存在花钱的消费者没有决定权这样的怪事?学生权利缺位的事项还很多,当然,有些是跟国情有关而暂难改变的,比如转专业、选教师等,如果这些能像国外院校那样自由,像李宝玖这样倍感权利受损、学无所获的学生,也许能通过重新、多种选择得到满足。在这个权利立足点上,笔者永远站在学生这一头,也希望更多的学校通过改革满足这个“现代大学”的基本要求。
但是,需要谨慎的一点是,权利又不是无限的,它有“两面性”,身为学生进行权利诉求时,要明白、理解所诉求权利的边界和具体诉求过程的规范,免得自己陷入简单的情绪反抗甚至侵犯别人权利,这也是李宝玖短片颇让笔者困惑的地方,也是跟笔者上面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感受、判断一致的。举几处笔者疑惑的地方为例:1、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主角”反复强调“在学校(天津美院)里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因为我在这里没有获得应得的知识量,所以我需要学校向我道个歉,也向所有同学道歉”,问题是,“没有获得知识”是一种笼统的诉求,看完整个片子,并不知道“主角”到底“获得知识”的具体指涉:哪门课安排不妥?哪个教师不称职?哪些(具体到姓名、班级)同学受损?哪位领导应该负责?……所有这些具体的针对对象都缺失。在这样模糊的“权利意识”的基础上,李宝玖还有强制同学、代表“所有同学”的越权意识,其实不但让自己更像是一种“心灵迷惑”、或者是为了完成这个艺术短片的自我决绝而不是实质的“权利受侵”,而且还反过来有侵犯别的学生权利的嫌疑。2、顺着那样的“权利意识”,从拍摄技术和对话判断,李宝玖有些片段有明显的偷拍嫌疑,这同样不是有说服力的权利行使方式。偷拍技术的运用是有底线、伦理要求的,这样光明正大的合理诉求应该力求手段正义。3、短片里的学生语言暴力,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素质自证”。4、“主角”长期旷课,也承认了,但从语气和态势看,其并没认识到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没有反映出“任何地方都有规范”的权利意识。这些疑惑,无疑让“主角”在诉求“正当权利”的征途上又陷入了情绪化、姿态式反抗的“不义”。从这个工具、途径立足点上,笔者希望更多的学生满足“现代学生”的基本要求。
当然,这个“负面”主要存在于铺垫部分,不是片子的重点,并不影响作者、也是短片最可贵的“面向”:监督权力,吁其尽责。从理论上,我们知道,权利的获得和保障,权力制衡是一个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权力本身要处在一个公正配置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主、现代的权力。正如上文所言,目前高校中由于权力垄断、行政化,学生甚至教师的制衡权力不能得到保证,权利受侵、受侵难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教改革的根本难点所在。最有趣的是,短片中权力人物窘态尽显,恰恰暴露了事关“教育质量”的上述致命问题。短片中,相关权力人物职责不自知、说话有漏洞、关爱不到位、言辞缺逻辑、方法不对应……整个表现为一种无能或回避的处事状态,这样的“权力主角”还能不让学习中学生倍觉“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吗?就这个具体点而言,笔者认为片中“权力主角”恰恰应该向李宝玖同学道歉!长期以,高校里部分负责学生工作的“政工教师”本身就是以读书时期的“政治合格”、“道德过硬”等乖巧品质留校从事学生工作的,他们往往难适应、满足不了全球化“权利语境”下的学生需求。试想,短片里以“维稳思维”、“地下工作”、“心理安慰”方式进行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她可能面对台湾“反服贸”式的学生吗?她可能细致入微地深入思维活跃、意识超前、思想前卫的艺术学生的内心吗?她能保护学生可爱的权利意识、可敬的抗争精神、可能的创造意愿吗?……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在学生的整个诉求过程中,并不知道天津美院更高的管理层到底是如何作为的?现在李宝玖的短片经公开传播、产生更大的舆论影响后,这个高层集体又是如何作为的?他(她)们知道怎么样的作为才是对李宝玖以及更多学生负责吗?他(她)们懂得这个事件已经从李宝玖个人及部分学生的监督转变为更广泛的社会监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