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企业和政府一同加劲,精细再精细,才能提振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进而树立起“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好口碑
最近友人将迁新居,便到市场上寻些瓷盘茶具。一了解行情才知道,原来中国现代瓷器的质量早已比不上英国等欧洲国家。听说了这些后,我颇为惊讶,一个以“瓷器”为英语译名的国家,咋把“传家宝”给丢了?
现状,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从一个细节还是可以窥见一斑:国内出产瓷器,大多按品相分个三六九等;而在国外一些企业,却只分两种,合格和不合格,合格品流向市场,有瑕疵的不合格品立刻砸毁。细节决定成败,对产品质量的“宽容”,就这样让我们悄然间落人身后。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是世界工厂,然而冷静审视,却总感觉“中国制造”还少些人无我有的底气。说起手表,人们先想到瑞士;要买皮鞋,又立马想到意大利,这就是“时间带不走、别人抢不去”的核心竞争力。相形之下,“中国制造”的大多数产品仍处国际市场中的低端,尤其是一些低档货、劣质品充斥市场,更拉低了整体水准。
如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人消费也在换挡升级。若中国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国人需求,甚至不能让人放心,先不说“走出去”将面临阻力,内需这块蛋糕便会被分走不少。君不见,时下一些年轻人,凡给孩子买东西,言必称洋货、“海淘”,理由很简单,“进口的用起来放心”。再者,近几年跨国企业纷纷把生产环节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非洲等地,这一态势令人深思:除去价格优势,“中国制造”还能靠什么取胜?如不及时应对,路恐怕会越走越窄。
路,怎么越走越宽?老皇历中有答案——中国传统老手艺人做活,一招一式总讲究个“精细劲儿”。丢了这,就会砸了招牌,断了活路。今天,手工技艺被流水线取代,可那股子精细劲儿绝不能丢,反而需要捡拾起来、发扬光大。这一点,对志在迈向制造强国的中国来说,尤为要紧。
精细劲儿该如何使到生产一线?归根到底要靠千百万市场主体。对企业来说,质量过关是底线。运出车间的每一件问题产品,都可能酿就一次信任危机,把质量这根弦绷得更紧,有利而无弊。再者,质量提升也没有终点。在生产管理上多钻些“牛角尖”,在员工培训上多下些“笨功夫”,在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及品牌经营上多投些“大手笔”,企业就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稍稍牺牲点速度、规模,追求更高的质量,不是更好吗?
重拾精细劲儿,也需要政府一并加力。监管是否到位?机制有没有漏洞?会不会为了一方GDP而纵容企业、放宽质量要求……对这些,政府部门必须头脑清醒——一旦问题浮出水面,影响的不仅是产品销路,还可能损害人们对全行业的信任,乃至对国货的信心。
只有企业和政府一同加劲,精细再精细,才能提振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进而像“德国制造”那样,树立起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这口碑,不正是我们能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传家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