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有文保志愿者来到被责令复建、现已基本完成的金陵台参观,发现远远不是原貌复建,模样相差很大。有人认为金陵台复建警示意义大于建筑意义,也有人认为复建就应该原汁原味,不打折扣。(7月29日《信息时报》)
复建警示意义大于建筑意义
金陵台被拆的前后经历吸引了很多关注,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历史建筑保护这一领域,还催生了后来《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的出台。因 此,金陵台的复建本身就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至于复建与原貌差距大不大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况且历史建筑修建年代久远,当年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法今天未必能 原样复制,要苛求和原建筑每一个细节都一模一样是不可能做到的。与其纠结这些建筑与原建筑有多少相似度,不如深刻认识金陵台复建的警示意义,这远远大于其 建筑本身的意义。有了金陵台事件在前,今后人们再碰到类似的历史建筑,开发建设都应当谨慎为之。有人建议在金陵台前立一块碑,写明其被拆复建前后的经历, 给后人以警示,这更能强化金陵台事件的教育意义。一个金陵台被拆了,更多的“金陵台”若能得到保护,善莫大焉。(张涨)
形神全无“复建”不能收货
去年年底,广州市名城委对金陵台复建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包括在原址上力求按原尺度原貌复建,尽量采用原材料、原构件、原工艺,在风格上反映原 有建筑风貌。如果以这一要求来看如今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新”金陵台,距离“收货”标准可能还相去甚远。连形似都达不到,遑论古香古色、原汁原味的神似?如 果说能不能做到修旧如旧是个能力问题,尚且有技术方面的制约,连最起码的外形相似都做不到,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考虑到政府已给出具体复建要求,这可能还 是一个法律问题,不容敷衍。全城关注的金陵台被复建得“阿妈都唔识”,这无疑起到了很坏的示范效应。有关部门理应一追到底,只有尽最大可能恢复原样,才能 让其他建设单位意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严肃性。(章门仁)
复建后不能活化更是浪费
金陵台复建不仅要看外形是否相似、用料是否有出入,更要有长远眼光来谋划历史建筑的活化。客观地说,金陵台在被戏剧性地拆掉之前,并没有现在这 么大的名气,其审美功能和文物价值,也只有小部分专业人士或者建筑爱好者才懂得欣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没有觉得金陵台有多“威水”。这正说明历史 建筑的保护不该机械地僵化保护,而是要想办法活化聚集人气,使其具有新的价值。比如佛山、上海都有新天地项目,就很好地结合了历史元素和现代产业,吸引了 很多商家、游人。金陵台复建之后,除了关注其外形外,更应该关注有没有引入一些适当的业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如果只是建好了就晾在原地无人问津,这才是 更大的浪费。 (张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