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猎奇探秘向考古研究跨进:水下考古学在中国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猎奇探秘向考古研究跨进:水下考古学在中国

猎奇探秘向考古研究跨进:水下考古学在中国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向来为世人瞩目。不应忽略的是,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4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管辖海域以及众多江河湖泊,航海水运历史源远流长,“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世界,为后世遗留下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前提条件。加强水下考古工作,有效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0世纪中叶,随着潜水技术的发展,一些考古学家尝试将考古学方法应用到对水下沉船等古代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由此产生了“水下考古学”这一特殊工作环境的学科。其后,水下考古学在世界广大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也逐步深入到与水下文化遗存息息相关的海洋文化史、水运交通史及社会生活史等各个领域,大大拓宽了考古学的研究范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引入并逐步创立“水下考古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从水下考古技术到出水文物保护,从水下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到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学科空白,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在实践中确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水下考古学技术与方法体系。

  猎奇探秘向考古研究跨进

  水下考古学的萌芽,可以上溯至16世纪意大利内米湖罗马古船的探寻与调查工作——1535年,弗朗西斯科·德马奇使用简易设备潜入水中调查了一艘沉船,发现了锚,确认了甲板,还测量了船体。其后,1827年,技师安内里奥·弗斯科尼等8人利用自制潜水箱潜入水底,采集了大理石片、金属柱子等船饰品。1853—1854年,瑞士湖上居址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陶石器、骨角制品、木桩遗迹的调查与发现,使湖上居址的调查持续约一个世纪。1904—1907年,美国人爱德华·赫伯特·汤普森对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古玛雅人祭祀用的圣井,进行了探寻玛雅祭祀文化的潜水调查,打捞出金圆盘、面具、臂钏等遗物,带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目的。20世纪初期以来,不断有猎奇者探寻水底沉船和遗物,而考古学家尚未直接介入水下工作。由于潜水技术的限制,这一阶段还无法进行精细操作和考古记录,尚不能算是水下考古调查。

  1943年,法国人雅克斯·库斯托率领的水下工作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其后这项潜水技术迅速应用于地中海水下沉船遗址的探索中,法、意、美、英等国相继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但大多非考古学家所为。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率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一支考古队,在土耳其格里多亚角附近海域采用考古学方法发掘了一艘大约公元前1200年青铜时代的沉船,并据此对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贸易做了进一步研究。由此,水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独特的分支,才正式确立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下考古学在发达国家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的水下考古学家围绕地中海海域进行的调查发掘工作成果最为突出,水下遗址类别多样,既有沉船又有其他文化遗存类型,遗址年代自古典时期直至近代,均有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南海海域和东亚海域、西澳大利亚海域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其中一些还遭到商业打捞。这一时期,韩国、日本和中国,也开始筹建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逐渐开展沿海地区的水下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水下考古学也有了较大进展。在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中更注重遗址环境与堆积形成过程的考察,还不断借助高科技手段更加精确、详细地勘察、记录不可逆的水下发掘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将关注的范围扩展到相关遗存的调查与研究中,借助各类文献与实物资料,达到尽可能复原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研究目的。目前,水下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中外联合向自主创立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学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中国南海打捞出大批中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并于1986年4—5月将这批盗掘珍贵文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引起了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中国政府和文物考古界做出的直接反应就是:填补学科空白,开展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

  1986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198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有多家单位参加的“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并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这项国家任务。在当时一无人才、二无专业知识、三无资金准备的情况下,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时任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的主持下,挑起了开创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重担,同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由此起步。培养专业人才是水下考古事业的起点,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1987年,国家派人出国学习水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并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培训了我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此后,国家文物局又举办了五期专业人员培训班,共100余人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了我们拥有一支60人左右的水下考古一线队伍。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又尝试开展更高层次的深潜技术培训,目前全国已有10余人掌握了60米水深的潜水技能,从而将水下考古的工作区域从30米等深延伸到了60米深度,大大扩展了水下考古的工作范围。在世界范围内,类似于我国这样保持着一支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的国家应该说为数不多。

  中国水下考古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探索蓝色文明,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学术课题。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水下考古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成果丰硕。尤其是沿着传统的海上丝绸航线,调查发现并抢救发掘了一批重要的水下沉船遗址和遗迹、遗物。例如广东“南海一号”南宋沉船;居于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南宋沉船;在多个岛礁调查发现了几十处重要的水下遗存,年代从五代到明清;处于传统丝绸之路航线上的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大练岛一号”沉船等。

  文物出水向遗址保护扩展

  作为一门由陆地向水域延伸的分支学科,水下考古学以水下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潜水技术、水下探测、水下工程等手段,运用考古学中的地层学、类型学以及通过实物资料分析和观察古代社会面貌等技术与方法,对沉(淹)没于海洋和江河湖泊的文化遗迹、遗物进行调查、发掘、保护和研究,以揭示和复原埋藏于水下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同时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

  水下考古发掘有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如由上而下地逐层清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记录遗迹、遗物的三维位置。这不仅是考古发掘与商业打捞活动的区别所在,也是复原当时状态与埋藏过程的关键,进而才能研究与之相关的古代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历史。水下考古发掘时,出水文物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而且更为严峻,因为一旦文物出水,保存环境急剧变化,水饱和状态被打破,海底文物还面临脱盐问题,其毁坏速度十分快,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因而随之出现了特殊的专项文物保护技术与要求。不同质地、不同类别的器物对保护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船体等有机质文物尤为脆弱,保护处理主要是脱水、脱盐,铁质文物去锈等。此外,在长期保护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做修复与重建也是后期综合研究的重要环节。

  时至今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填补了该领域的学科空白,还积极引入和应用高科技设备,建设具有技术和科研优势的区域性水下考古基地,加强工作中的学术意识,进而促进了水下考古学在我国的创立与发展,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与我国辽阔海域相比,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仍然不足;出水文物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由于水下遗址不同于陆地,保护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导致大多数遗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或人为破坏,有的遗址甚至破坏殆尽,令人十分痛心,因而,需进一步加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作者: 张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