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故宫是世界上惟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人次的博物院。进入暑期以来,已经有185万多人进入故宫。其中,单日客流量超8万人的天数有12天。而去年整个暑期超8万游客量的天数只有9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游客无限制地增加,让故宫的文物和古建筑群都难以承受,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极大的踩踏事故风险。”(8月4日《北京日报》)
多少年来,故宫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劳累的机器人一样,长年累月地开放,为游客服务,不但造成了肌体的劳累,更造成了健康的威胁和破坏,过劳的故宫需要喘息和休憩,这不仅是故宫的福祉,也是游客的福祉。
此前,为了保护故宫,故宫实行了“周一闭馆”策略,现在看来,面对故宫的“超大客流”,急需要“限制客流”。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180万件文物藏品,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种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其中珍贵藏品多达168万件,占全国博物馆系统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的42%,这在世界上都少有博物馆能与之匹敌。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同时也是文物研究、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不言而喻。
近年两会上,不断有委员提案,认为急需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缓解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从法律上保护故宫才最有力量,最有效也最能够获得执行力,用法律保护故宫不但重要而且可行。
现在平均每日参观故宫的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去年五一和国庆黄金周更是实现了参观人数“井喷”,达到了每日近20万人,要保护好故宫,最根本的办法是研究制定《故宫保护条例》,实行游客总量控制,限制客流。2013年1月,《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指出,为解决近年来游客数量超负荷的状况,在鼓浪屿核心区实行游客总量控制,从此以后,鼓浪屿“限客”有法可依,值得故宫参考和借鉴。
在内部的分流上更值得想办法。通过分时段售票,使观众能够较为平均、分散地入院参观,避免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加强与北京市旅游委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参观中旅行社的组织作用,通过设计专门的团队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增加淡季吸引力,实现削峰填谷,有效疏导人流。
同时,积极建设故宫数字影院也是有效疏导游客的科技手段,欣喜的是,最迟明年年初,故宫将开放三处数字影院。同时,明年故宫将扩大开放面积,午门和雁翅楼、西部区域、东华门和端门区域都将亮相。届时,故宫的开放面积将从目前的52%提高到65%。后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未来,故宫一千多名在职员工也将外迁大约一半,所有员工的车辆也将停放在红墙以外。最终,故宫的开放面积将逼近80%。这对于一座现代化的新博物院而言,算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一方面,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必将持续增长,这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故宫要通过限制客流来实现休养生息,英国著名旅游指南出版商佛罗摩在《500个在消失前应该到访的地方》这本书中,收录了全球一批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故宫“榜上有名”。文章称,北京故宫每年千余万的人到访,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承受着沉重压力,中国只有一个故宫,世界只有一个故宫,为后代留一个保存完好的故宫比现在需要旅游收益和旅游经济更重要,也更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也是善待历史文明的高境界。
由于过度的接待,故宫的环境恶化以及安全问题凸显,可持续参观和发展遭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故宫的修养生息,需要故宫从摩肩接踵的喧嚣中安静下来,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的接待质量和更舒适的参观环境,也是为了换个步伐更有力地前进。
文/魏青
(原标题:保护好故宫就从“限制客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