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美术向导》改版:办一份美术界的《读书》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美术向导》改版:办一份美术界的《读书》

《美术向导》改版:办一份美术界的《读书》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原标题:办一份美术界的《读书》

  主题:《美术向导》十人谈:关于图像的自由写作

  时间:8月8日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

  嘉宾:尹吉男、董秀玉、李陀、徐冰、刘禾、西川、翟永明、朝戈、李零、汪家明

  提要:创刊于1986年的老牌美术学习刊物《美术向导》已悄然改版为一份和图像有关的思想文化刊物。在改版推出两期之后,该刊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强大的嘉宾阵容吸引了众多读者。《美术向导》出版人、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说,他的初衷是,办一份“美术界的《读书》杂志”。

  尹吉男(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美术向导》主编):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美术类的杂志基本都跟商业有关,我们就特别想办一个跟商业没有关系的,没有艺术家的推介,没有画价和拍卖行情,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空间让思想呼吸。

  在形式上,我们不拟发表专业论文和艺术评论,我不是说评论不好,但是目前评论和市场的关联度太高。我们需要自由写作,杂谈、随笔、书信、日记、口述等,思想意义和文献意义并重。作者可以是艺术家、学者,可以是自由撰稿人、业余爱好者。所针对的图像,有些是精英美术意义上的,有些则是大众文化意义上的。这些写作能够穿越古今中外,穿越不同的学科领域。

  汪家明(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美术向导》出版人):我原本是想编一本艺术界、文化界缺乏的、真正的批评刊物,因为我有一种感觉,中国不出大作家、大画家,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大批评家。其实我就是想学董秀玉先生办《读书》杂志的办法,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品牌和文化界的优势资源或者说著名的文化人结合起来,将来这个刊物的内容也可以出书,可以互动。我想得很简单,就是我什么都不管,交给尹吉男老师,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做成这样,和我开始想的肯定不一样了,但就这样落实下去。

  《美术向导》改版后的第一期印出来的第一天,我带了十本到三联韬奋书店,摆在收银台边上,结果书店很快就打电话要求添货,反映还是挺好的。

  李陀(评论家):尹吉男说应该有一个空间让思想呼吸,我特别赞成。我觉得现在的艺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确是像人把头按在水里不让呼吸一样憋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批评里面泛滥的、生吞活剥的理论概念的堆积,我认为艺术领域是重灾区,那些文章写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充满了我们的艺术杂志,而且还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黑话”,彼此之间居然能用这种黑话对话,非常可疑。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发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比如《美术向导》改版第二期上,李零的《说中国贵族》。我们可以从改变文风开始,做点自己能做的事。第二个小建议,就是刊物的内容是不是再活泼一点,我觉得多少还有点严肃。

  徐冰(艺术家、中央美院副院长):其实我是《美术向导》很早的作者,80年代我在这本杂志上连载过素描教学笔记,有十多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美术界的杂志有两本是最有风格的,一是《美术向导》,它是教授技法的,是为美术学习者办的;另外一本是《连环画报》,也是人美社的杂志,当时谁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作品,谁就是特别棒的大画家。

  为什么要有艺术写作?我的理解,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是一帮胡思乱想的、没有太多规矩的人,补充一些人类严谨的理性思维所缺失的东西。面对艺术家胡作非为折腾出来的东西,我们的艺术史系、人文学院就开始工作了,把他们的东西整理归纳成概念和知识范畴,从而我们的文明就被推进了。

  但是还有个问题,艺术这个事,很难用视觉之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所取代,比如用文字进行充分的描述就很难。很多批评家不会读画。其实正是因为说不清楚,才有艺术这个事。我并不是说不需要那种严肃的理论,深刻的批评,但对于翻译过来的西方理论文章,我真的是不容易读出感觉。我相信比如李零先生的文章,是面对今天的学术,试图寻找中国的话语方式。我觉得《美术向导》的这种努力,在未来会显示更大的价值。

  本版整理/本报记者 尚晓岚

  (本版文字结合现场记录和相关资料编辑而成,未经主讲人审定)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