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郝黎:从若干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教育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郝黎:从若干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教育

郝黎:从若干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教育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郝黎

  中国文物网讯 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的功能日趋丰富多样,如当代美国的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1]与此同时,博物馆的门类也日益丰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名人类等等。然而在这多元的功能和多样的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该是实现其社会责任的核心功能。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博物馆、纪念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来看,最初博物馆以藏品为本,供少数人欣赏把玩。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收藏、保管藏品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用来研究为公众的教育、欣赏等种种目的服务。博物馆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布研究成果,但更应该将研究成果提供给陈列展览的设计人员,通过陈列设计人员的转化,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变为广大观众容易接受的知识。[2]这使得博物馆研究有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所谓研以致用。即研究、展示的目的在于教育。至于休闲、娱乐功能,则是由于博物馆的服务逐渐完善而增加的附属功能,与博物馆营造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广泛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教育内容广博,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博物馆教育内容广博

  一、思想层面的博物馆教育

  近几年,有几个涉及思想层面的大型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7年10月军事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展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我国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伟大民族复兴崛起的历史过程。开展以来,每天都有数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很多人多次观看,展厅入口排起了长龙。开展两个月,观众总数已突破200万人。观众们踊跃留言,展览结束时留言总数达3万多条。中国人民大学卞晨菲说:“虽然只参观了短短两个小时,却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们年轻人一样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教育。通过这种形式,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祖国,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们说:“绝对不是吹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平静!是长这么大没有真正体会到的。”[4]许多观众建议将展览以常展、巡展、制作光盘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推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来关心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006年军事博物馆《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下简称长征展)历时56天,接待观众201万人次,观众留言八万多条。

  2007年军事博物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历时36天,观众248万,创造了国内临时性主题展览观众总数和日平均数的最高纪录。观众留言四万多条。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开展并保证效果,则是很多人的困惑。以上三个展览的主题,都是爱国主义等思想层面的教育。从观众数量和留言数量,可以看出观众参观的热情和参观后所受的教育。军事博物馆展览的成功,彰显了博物馆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就谈到:“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办展模式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博物馆要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可以自力更生,也可以考虑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借助其强大的、权威的研究能力,利用自己的藏品优势,强强联合,打造具有思想性和震撼力的彰显教育性的大型展览。如复兴之路展览借助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的力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承办。这种办展模式可以为人物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之旅类型的博物馆所借鉴。

  在内容选择上,利用博物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也要积极配合社会形势、把握社会热点问题,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因势利导。如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随后在甘肃、四川等地发生暴力事件,国外“藏独”分子对中国驻外使领馆进行暴力冲击并造成财产损失。奥运会圣火开始传递后,藏独分子又屡屡闹场。

  西藏的历史究竟如何?为了及时地、系统地向国内外人民,尤其是不明真相的人普及西藏知识、荡清谣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主办的“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于4月3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免费向公众开放。160件文献、文物静静展示,400多张图片无言诉说……展览以真实手法,简洁生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过去的旧西藏和今天的西藏历史发展的全貌。参观结束后,很多人都提笔留言,表达强烈的内心感受。来自湖北的参观者郭文弋写了首诗:“新旧西藏两重天/雄辩事实胜谎言/大江毕竟东流去/蚍蜉撼树徒枉然。” [5]这代表了观众的心声。这一展览为澄清西藏历史,打击藏独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从国家领导人到文化学者,从有关部门到普通民众,大家一致建议筹建地震博物馆。地震遗址博物馆将通过展示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和造成的悲剧,见证中国人民面对特大灾难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崇高境界和生命情感,以传承抗震救灾焕发出的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等伟大民族精神。[6]由此可见,博物馆在思想层面的教育作用已经为人们广泛认知。

  二、知识层面的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进行知识层面的教育要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具有强制性;而博物馆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博物馆教育形式则灵活多样。学校教育的对象分类明确,而博物馆教育的对象形形色色,极为广泛。如果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人们只能形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有效融会贯通,自然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对接,互为补充,营造立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更大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方面,如老舍纪念馆搜集了被选进大中小学生教科书的老舍先生的作品,进行课内外比对式的延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出不同内容的讲解词,并配有引发思考的习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纪念馆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既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印证、巩固课堂所学,事半功倍地发挥教育效果。[7]

  单个博物馆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博物馆往往势单力孤,影响有限。通过地域相近或者内涵相通的博物馆之间的馆际合作,联合开展活动,共同打造博物馆品牌,可以形成合力,增强影响。[8]从2000年开始,京城的六家名人故居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推出的“名家名篇语文教学与名人纪念馆”研讨会,就是上述馆、校结合方式的推而广之。

  除了语文教学,其他科目也都可以在学校教育和关联性强的博物馆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如大堡台西汉墓博物馆开展的“中学生历史教学实践课活动”,就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案例。2004年4月,大堡台西汉墓博物馆与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开始了合作,确定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以多样的参与项目为载体,以汉代文化为主线,突出与中学历史课本中知识点的结合,既充分发挥馆内资源优势,又最大限度贴近学校教学要求。其中重要的活动内容,有观演汉文化活动历史短剧,选取历史典故改编成小剧本,由学生穿戴汉代服饰进行演出;参观广阳王刘建墓地宫复原及出土文物展,重点讲解与历史课本中知识点有关的内容。此外模拟考古、放映考古发掘纪录等内容,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参加活动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获得更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学生们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培养多元智能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们也对活动有很强的兴趣。[9]

  中国科学技术馆通过大量现代化的、可让观众亲自动手实践的展陈设施,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电磁、力学、机械、声光、信息、核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科技成果,特别是那些光怪陆离的辉光球,五颜六色的巨大肥皂膜,毛发直立的静电反应,都令观众惊讶不已,加深了对相关原理的理解。

  艺术教育方面,美国的做法可供我们借鉴。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如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馆方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童提供了与之相应的美术教育课程,甚至学校当中的部分课程也可直接在博物馆中进行,馆员与教师之间不仅形成了非常紧密和谐的关系,互通有无,而且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10]中国美术馆也开展了类似的教育:一些中学把美术课搬到馆里来上,此举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和思维,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公共教育部和北京市各少年宫文艺部合作,保证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临摹、作画、进行创作比赛。

  总之,社会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名人类、民俗民族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都可以紧密结合相关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等),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

  博物馆教育形式多样

  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吸纳了社会上很多现代教育形式,因而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借鉴学校教育方式。如召开讲座、研习班或研讨会,举行征文、竞赛活动等。目前我国的美术馆界正从单一的收藏和展览,向对公众承担艺术和文明史知识教育的方向转变,使之成为知识传播的公共场所。从2005年开始,中国美术馆设立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11]首都博物馆也定期举办讲座,推出以民俗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12]很多新建的博物馆都设计了相应设施,以便开展讲座和研讨会。研习班案例如新泽西的纽瓦克博物馆1996年夏天,博物馆为3-1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了8个研习班。知识竞赛的例子如老舍博物馆2008年举办了“迎奥运,感悟老舍笔下的北京”知识竞答活动,得到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13]

  场景模拟。具体又可分为制作静态景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动态场景和设计观众可参与的历史情景、虚拟体验等多种形式。

  静态景观如首都博物馆制作了积水潭码头的场景,直观地再现了历史景象。该馆隆重推出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更是景观制作的集中体现,再现了胡同人家以及街道上店铺林立的景象。

  现代科技手段模拟动态场景如长征展中,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了大量场景,如狂风肆掠,大雪纷飞,爬坡翻山的红军战士艰难前行;雷声轰鸣,电光闪闪,突如其来的暴雨不期而致;泥泞遍地,杂草丛生,观众踩入水草坑里溅起一个个涟漪。展览的内容“动”起来、“活”起来,拉近了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心融其中,产生了理想的效果。[14]

  观众可参与的历史情景,如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推出了观众可以亲身参与的反映汉代“投壶礼仪”的活动、观演汉文化活动历史短剧,给观众以直观的印象。当然这种场景模拟必须要有确凿的史实依据,切不可随意发挥,否则反而会误导观众。

  虚拟体验,如首都博物馆《意大利遗产与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体验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而是通过11个独立的空间,以多媒体技术带领观众体验意大利众多世界遗产,让观众在虚拟旅行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体验意大利古老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

  当然场景模拟的以上方式也可结合使用,如筹建中的地震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专家建议可利用图像模型、数字影像等各种展陈手段向公众介绍地震发生的原理,普及防震、抗灾知识。这是我们防范此类灾害急需弥补的重要教育,也是地震博物馆的重要作用之一。

  开发互动项目。北京市文物局比较重视这一种形式,将其形象地称为动手项目,要求下属博物馆开发相关项目。观众从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到主动地体验,从参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寓教于乐。中国科技馆就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互动形式,鼓励公众亲自动手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诠释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赢得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又如北京民俗博物馆配合《中国传统玩具与游艺展》,专门开辟了一个互动厅,儿童及青少年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体验“七巧板”、“三国象棋”等传统益智玩具。前述观众可参与的场景模拟也属于互动项目。这种开发和展览相关的互动项目,以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做法,在很多博物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动态展示。博物馆逐渐突破观看的传统模式,引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展览“动”起来,如影视手段的运用。京城旧事民俗展复原再现胡同邻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令风俗以及市井民情等活动,表现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使人深深体味到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深邃和厚重。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大大增加了静态展览的内容量,是展览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展览的魅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参见上文。

  参观户外古迹。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获得了现代人的青睐。目前的旅游多由旅行社组织,有时不乏戏说、误导成分。而首都博物馆社教部开发的遗址遗迹参观探索活动,则是由专业人员带领陪同文博爱好者、大中小学生、亲子家庭,拜访北京的庙宇寺观、探寻皇宫殿宇、走进王宫府邸、触摸市井生活。这对于感受古都北京,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明与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重要意义。

  出借展品给学校或到学校巡展。如新泽西的纽瓦克博物馆,作为专门的教育和社区机构,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个世界级的藏品与充满活力的社区及向多元文化和教育的拓展结合起来。该馆用货车把标本、建筑模型等展品运到纽瓦克及州里的学校,平均每年借出2000件。巡展的案例如首都博物馆为了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陆续将《青少年自我防护》、《中华传统美德》展览送到青年政治学院及下属学校进行巡展,将《公民道德教育展》送到安定门街道及下属学校巡展。三个展览展出期间观众踊跃,反响热烈,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15]

  以上列举了博物馆常见的教育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目的和内容、馆藏资源情况,跟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创造、灵活运用与时代特点相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将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使博物馆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如老舍纪念馆考虑到动漫对大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承办了“老舍杯”FLASH作品创作大赛,以“老舍笔下的北京”或“老舍笔下的人和事”为题,利用FLASH这一现代表现手段,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动手创作动画作品。大赛取得了良好反响。[16]

  如今有影响力的大型展览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如2003年12月12日,《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在辽宁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期间,该馆与东北新闻网联合举办航天知识讲座,同时举办了“我与家人观航展”征文比赛活动。在展览结束前夕,还举办了“共话辽博航天展”大型座谈会。[17]这些在一定时间段内,集中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相关项目对群众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展览内涵,把展览向纵深引入,从而扩大了展览的影响。

  博物馆教育效果显著

  博物馆教育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真实性。以实物为基础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特征,实物带给人以震撼力,事实胜于雄辩。军事博物馆佘志宏副馆长谈到长征展中,在一件件珍贵文物面前,尤其是雪山草地部分展示的红军过草地时吃剩下的皮带、草根,有一百多个补丁的棉背心等文物面前,观众被打动了、流泪了。[18]复兴之路展览观众也由衷地表达:“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形象性。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新的展览形式如雕塑、全景画等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增强了展览的形象性。如长征展中营造的长征场景,震撼了观众,产生了理想的效果。观众留言说,过去书本上讲长征有多艰苦我还不信,看了展览才知道比书上讲的还苦。

  全面的体验和参与。据博物馆专家研究,大量的证据证明,多重感观的刺激能够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19]目前很多博物馆已焕然一新,融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凸显或者深化藏品和展览内涵,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体验乃至亲身参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复兴之路展览观众王泉林说:“今日一观,有如亲身经历,过往之事,都浮于眼前。”北京服装学院的一名学生说:“我们生长在新的时代,只是从课本上了解我国的历史,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接触过历史。在现场,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20]

  系统性。博物馆的教育内容集中、系统,汇集大量信息。博物馆的展览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用陈列语言表达研究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是“立体”的专题论文。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与学校内容相关的博物馆教育一方面可以与课本知识相呼应,如复兴之路展一个孩子拉着母亲来到抗日英雄的照片前,“妈妈,他就是我们课本里学习到的英雄。” [21]课本里的内容在展览中得到印证,无疑可以深化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可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回亚琴留言:“看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感触很深。”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则可以扩展观众相关内容的知识量。展览的系统性有助于观众对相关专题的把握,如复兴之路展观众傅艳称:“1840年以来发生的历史在脑袋里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

  快捷性。这是由系统性带来的一个特点。由于展览可以把某个专题相关的信息系统地呈现出来,使观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因而这种教育方式相对简便快捷。正如国家发改委一位同志留言:“大家普遍反映展览办得好,不用花费太长时间,就能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比自己看书更生动、直观,印象也更加深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信息、最大的收益。[22]这种快捷性是博物馆教育的一大优点。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主要建立在运用实物、模型、标本、景观、图片、资料的基础之上,即以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可靠见证物为基础进行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强烈的说服力、震撼力。这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同其他教育方式的重要区别。[23]

  博物馆教育具有很多优点,不过也不乏不尽人意之处。如博物馆展览的展示水平是影响当前博物馆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因素。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免费新政虽然将博物馆门槛降低,但是对于大部分参观者来说,目前参观博物馆还是一场文化“苦旅”:展品介绍简单,很多仅有一个名字,对于展品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由多个孤立展品构成的完整文化体系则缺乏系统介绍。[24]

  北京大学文博与考古学院副教授宋向光为此建议 “(博物馆)要有合适的解释传播方式,比如在画作旁的空白地方可以多一些介绍,或请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做讲解,也可以做一些介绍手册。” [25]宋教授的建议言简意赅,即可以通过展览说明文字、讲解、普及读物宣传展览,此外触摸屏、语音导览等其他辅助手段也很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展览中的解释文本不可过简,但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据博物馆学者研究,观众呆在展厅里的时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的参观者只是随意的看看,冗长的、大块文字,人们是不会阅读的。因此,解释性文字篇幅必须要适当,并引人入胜。

  观众互动项目也可以强化展览效果。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马自树先生讲到港台同行每办一个展览,都有与观众互动的项目。比如画展,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有纪录片、电视片展示,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将展出的画作放大,仔细地观看局部。而且还有电脑教,从哪一笔开始,如何画这幅画。这些功能对学画的人,非常有吸引力。[26]

  当然,增强博物馆教育效果的具体方式还有很多,需要博物馆因地制宜加以利用或创新。

  结语

  近年来,我国改建、扩建或新建了大量具有先进设施的博物馆,而教育职能则有待强化。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于2008年年初积极推进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工作,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

  博物馆免费开放,吸引着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各地实施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参观客流量平均增长了5到10倍。这为博物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社会教育职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阜外大街建筑工地的一些打工者从小向往军博但又囊中没有这笔开支,听说复兴之路展览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感觉受教育、受鼓舞。

  博物馆行政管理部门同样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2008年国家文物局把开展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此项措施旨在打破当前博物馆单纯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等级的传统格局,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率。展示和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评估标准。[27]目前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定级已经结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博物馆教育是一个广博精深的课题,业界同仁进行过很多探讨。本文针对一些博物馆的实践论述了若干问题,希望为促进博物馆教育作用的发挥尽一己之力。

  注释:

  [1] [10]郑勤砚:《从国外博物馆看公共教育》,《中国文化报》2008年5月7日。

  [2] 彭文、孔利宁:《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再认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网页。

  [3] 钟祖荣主编:《教育学》,北京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 [20] [21]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心声——〈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观众留言精粹》,学习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5] 2008年5月2日新华网《西藏今昔主题展侧记:历史在这里很直观、很清楚》。

  [6] 中国网《冯骥才向政协提案 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 《一个伤口 一座遗址 一种缅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地震遗址博物馆筹建》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1日。

  [7] [13] [16]冯云:《浅析人物类纪念馆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北京博物馆学会《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5月版。

  [8] [22] [23] 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7月版。

  [9] 参见《博物馆社会教育》附录《中学生历史教学实践课活动案例》。

  [11] 文静:《美术馆不应仅仅属于艺术家》,《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9 日。

  [12]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梁晶、石晓晶、李彤:《博物馆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7-05-16  

  [14] 科报网记者唐先武《“长征展”上的声、光、电》。

  [15]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华美德巡展》。

  [17] 《实现文博工作“三贴近”要求的一次有益尝试——飞向太空特别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新馆首展圆满成功》,《党史纵横》2004年3月。

  [18] 佘志宏:《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几点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9] [美]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4] 中国经济网《参观博物馆成文化“苦旅”?亟待建立免费长效机制》。

  [25]中国文物信息网《中国公共文化迎“免费冲击波” 观众潮触管理尴尬》。

  [26]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马自树》。

  [27] 国家文物局网站《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

  注:该文摘自《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2008国际博物馆学会宁波分会场研讨会论文)科学出版社2010.10版。

  作者简介

  郝黎,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丰台区政协委员,任职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郝黎博士参与翻译北京市文物局主编的博物馆前沿译丛4部论著,参加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腐蚀调查工作,承担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两篇入选国际博物馆学会论文集,一篇荣获北京博物馆学会论文一等奖。在恭王府成功申报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作为民主党派人士,郝黎博士把专业优势运用于党派工作,使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互相促进。目前担任民革北京市委文史委委员、丰台区政协委员、民革丰台区工委委员,相继获得优秀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先进个人、民革丰台区先进个人等称号。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