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耕人生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联权益部前些日子专门来广州,专题调研文艺界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状况。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介绍,目前广州文艺界自由职业者的平均收入约在2000元/月。而对于刚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年轻画家来说,恐怕2000元的收入也未必能达到,甚至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
保守估计,美院的本科毕业生走出校门假如不改行,超过90%的人找不到工作,而靠卖画为生者几乎是不可能。即使研究生毕业,能从事画画的恐怕也为数不多。
画家很需要时间积累,犹如中医师,越老越受青睐。因为中医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画家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就算有一二十年的功力,也未必能把作品换饭吃。所以,有志于从事画画者,则必须经得起煎熬,受得起贫穷。
当然制约画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艺术市场的认知力和恶劣竞争环境的影响。但首先画家自身成才的要求就很苛刻,除了学识要渊博,培养周期又长,不是真心热爱艺术的人压根就坚持不下来。学画画是必须自动地学,能自悟、自律,才能真正学进去。路也只能自己走,有些东西老师也教不来。学画画非得要有一股“傻、痴、疯”的味儿。艺术要追求真,著名画家林墉老师有句口头禅,“(当画家要)傻乎乎”,这“傻乎乎”就是真,真诚、天真。同时还要“痴”,有执着的品质、痴迷有悟,陶醉在自己的艺海之中。再之,还要达到“疯”的忘我境界,释放自我,疯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归纳之,画家成才,至少要做到:“傻得真、痴得迷、疯得精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要做到“傻得真、痴得迷、疯得精彩”谈何容易。
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能成名的画家,除了这三方面外,所经历的磨难,都是很痛苦的。大部分画家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有的甚至去世多年之后才被发现其作品的伟大!结果只是“福荫”后人。
十九世纪中叶的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一生几乎是与潦倒和挫折联系在一起,命运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的大画家,真的很不公平。由于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导致梵高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在病重时,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妓女。之后,多次尝试自杀,厌倦人生。他虽然对艺术热爱,但最终不胜心理负荷,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37岁。他非凡的绘画个性和艺术思想重重地牵引着二十世纪的后印象派前行,也对现代人有着深深的影响。
对于有成就的画家来说,寂寞、孤独几乎与成功是同义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禅宗所追捧的境界,也为宋元之后中国画界所推崇。画家要通过这个近乎死寂的宇宙和氛围,追求一个沧桑的宇宙感。为此,穷困与潦倒也就很自然地伴着画家们一路前行。唐朝韦应物诗曰:“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在画家看来,在永恒寂寞的世界中,才会有真正创作的生机。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画家的一种状态。历代能成名的画家,他们工余饭后,衣食无忧,把吟诗作画当余事。而对于职业画家来说,却多有困苦,能以画养画,并最终成名者,则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影响画家生存的还有来自于社会的误解,很多家长和学生以为艺术考试容易过关,高中期间恶补一两年素描,蜂涌着参与艺术院校考试,想着都来分一杯羹,其实恰恰是舍本求末,不仅事与愿违,即使考上,毕业之后也未必就能成才,造成极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各地有数万名绘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也有几千人,他们毕业之后,真正能依靠画画为生者真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改了行,或以其他职业养画,生存方式非常被动。
当下画画的困境只是艺术界的一个缩影,要摆脱这种困境,政府和社会都需要给力扶持。对于未来源源不断的画家、准画家们,你是否真正准备好了?包括承受贫穷、痛苦、折磨在内,当然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对画画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