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信息时报:这次展览作品的形式比较多样,为何把这么多形式的作品放到同一个展览中去?
蔡影茜:为了这个展览,我很早就开始和艺术家们沟通。有的艺术家提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案,所以我们只能不停地沟通,得到最好的方案。最后呈现的时候,作品媒介很多样,但是我们在策划的时候没有故意考虑艺术家所会考虑的媒介。只要艺术家们的作品与主题相关,他们在选择媒介上是自由的。在选艺术家的时候我有一定的考虑,我一直关注这些艺术家,虽然有些之前没有合作,但是我认为这个展览会是很好的契机,就邀请他们加入了。
信息时报:作品的空间摆设上有特意布置吗?
蔡影茜:在摆设上我们有考虑过。我们这个展厅以前在办展览的时候,都会隔开很多的空间。在这个展览策划刚开始的时候,我有提出这次展览不用墙也不用帷幕,尽量展现出空间的特点。在所有艺术家的方案都提交了之后,我们邀请了建筑设计师参与这个展览,希望他们从建筑的角度对展览的概念进行一个回应。他们具体考查了黄边的区域,发现在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比墙更接地气的建筑。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与其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像在周子曦的油画作品《幸福生活之光猪滑雪》、《幸福生活之决战卧室》旁边设立的铁围栏,刚好产生了现实的意义。铁围栏遮蔽了人们的视线,他们必须从中间的小孔往里面观望。而周子曦这两幅作品刚好又是城市楼盘当中比较隐私的画面,所以观看作品的窥视感很强。
信息时报:本次展览是“异托邦三部曲”中的第二章,继续探讨“美术馆是什么”等问题。你认为美术馆应该是怎样的?
蔡影茜:一般来讲,美术馆是一个提供公共教育的平台和空间。但是我认为提“教育”,有自上而下的意味。这种教育,在学校中已经有很多。美术馆应该提供平等开放的平台,不同背景、身份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认识,获得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讲到底,把美术馆作为一个文化生产的平台和空间,生产不同的空间、思想和知识。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态度。
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作为生产者的一方,要生产什么内容,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作为策展人,需要思考的是把内容怎样传达给观众。观众进入美术馆,除了被动地观看作品,还能有怎样的发挥主动性,怎样用更多的方式参与进美术馆,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去把展览和自己的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