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言
9月开始,艺术界的黄金期也逐渐来到了。吴昌硕、傅抱石、陆俨少、黄公望的展览接踵而至,全国美展各分展区陆续开幕,拍卖预展也渐次推出。不过论集中度,本周关键词非“博览会”莫属。
某艺术媒体的编辑抱怨说:“9月不如搬到上海来得了。”上海的博览会实在太多了。9月4日,首届影像博览会打响9月艺博会的第一炮。随后,艺术都市展、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接棒而来。不仅媒体疲惫应对,艺术经纪人也是忙着赶场,艺术藏家们看作品、谈成交,疲于奔命。北京情况也差不多。9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9月19日至21日在全国农展馆开幕的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国庆期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也将亮相。年内即将上场的还有2014中国(山东)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
制造一个区域内最有影响力、有特色的艺术博览会,是各家博览会组织方的目标。有了不同的文化与经济诉求,一个多元的局面不断形成。但是,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博览会品牌,老牌博览会需要稳定,新近入场者则要打好基础。新兴藏家与资本的进入是博览会遍地开花、名目繁多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如此,艺术家个人“摆摊设点”的现象在博览会上还屡见不鲜,虽说这有招商的实际需要,但是对于博览会的良性发展,的确有害无益。
多元多样的繁荣之中,其实也蕴藏着一些变化:原来考虑到交易质量和物力分配选择错峰举办的艺术博览,如今宁愿扎堆;原来注重交易成果的艺博会,现在十分看重舒适的现场体验和专业服务度;原来比拼画廊水准和藏家实力,现在扩大新兴画廊和新进藏家的培育……还有,原来是纯粹的艺博会,现在有的已改为艺术展。比如,举办多年的上海当代艺博会由于投资方的诉求,更名为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名称之差,改变的是当年的锐气和吸引力。唉,也说明了现在艺术市场成交的实景黯淡。
资本的力量不可谓不巨大,主打销售,还是先博眼球,这是个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发展眼光,庞大的市场说不清到底是美丽的财富还是沉重的包袱。本周某媒体报道,荒废近20年的北京“青年湖公园”终于有了进一步消息。一家深圳房地产公司购得其开发权,使得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皇宫遗址将由“烂尾楼”再度变身为“会所式高端商务办公区”。考虑到青年湖公园是京城唯一一片金代皇宫遗存,西城区政府拟斥资回购,开辟为“鱼藻池公园”,但未果。这个名为“金中都项目”的房地产项目即将开工。
一个挂牌保护整整30年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如何落入开发商之手的?为何盘踞故都遗址20年之久的烂尾楼不见收拾?在市场行为与遗产保护的博弈中,文化的力量与眼光才是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