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谢无量孩儿体书法不足与古人争地位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谢无量孩儿体书法不足与古人争地位

谢无量孩儿体书法不足与古人争地位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谢无量作品 ■谢无量作品 ■谢无量 行书 ■谢无量 行书

  精于稿行小书而不擅大字,姜寿田评:

  与同时期许多书法家相比,谢无量在学术、诗歌、书法领域著述颇丰。姜寿田认为,在海派书法衰微之后,谢无量是当代书坛真正在创作实践中追寻并体现出魏晋风韵的书家。然而,遗憾的是,谢无量与沈尹默同一时代,谢的书法在沈尹默巨大的阴影下被遮蔽了。包括他的“孩儿体”,姜寿田认为,尚不足与古人争地位。

  ■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实习生 苏碧雁 整理

  精研篆隶及南北朝碑刻

  构成了独特的书风

  谢无量生于四川乐至县,其父曾任安徽芜湖知县。在谢幼年时,他曾亲自教其书法,谢深受父亲的影响。谢无量自小勤奋好学,诗书皆耳熟能详。他三岁会背唐诗,六岁会作诗,九岁读完五经,立志成为像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君子”那样品行和学识为世人所称道的读书人,因此,渐渐被当地人称为“神童”。而今翻看,谢无量年幼时所作一首《咏风筝》,“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再到后来自成的“孩儿体”,不难看出,一切皆有铺垫。一颗童心就此种下,直至老年童心不改,方写出天真有趣的“孩儿体”。十四岁,谢无量拜汤寿潜为师,学经学与时政,从此,谢无量的求学路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01 年谢无量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并与李叔同、蔡元培成为同学,互相学习。

  清末民初,碑学已失去了对书坛的绝对支配地位,碑帖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的普遍选择,谢无量同样无法脱离这样的时代。换言之,身处海派书风的大环境下,碑帖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帖学则处于一个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而谢无量的书风又是怎样的呢?对此,姜寿田则指出,谢无量的书法取法于魏晋,碑帖兼融,而他又不是主宗一碑一帖的书法家。观看他的书法,其中看不到经典《兰亭序》的影子,而这使他远离了经典书法的笼罩,获得了广泛的自由审美空间。姜寿田还进一步分析,谢无量对魏晋风韵的追寻、汲取,避开了元明清帖学异化的道路,甚至对唐宋一脉也不加眷顾,而是直取魏晋。[1]

  而若要了解谢无量这一书风的具体形成的渊源,可先听下吴丈蜀的观点。吴认为,从谢无量的手迹可见,其实谢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再从行笔来看,谢的书法,受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小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及《张黑女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即公元531年)的影响,尤其明显。而从结体上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陶弘景刻于南朝,公元514年)的迹象。不过,吴还表示,尽管谢无量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它们的奴隶。谢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2]

  自成“孩儿体”

  但因缺乏功力与法度 备受争议

  在点评谢无量在中国书法史的影响上,姜寿田则认为,在海派书法衰微之后,当代书坛发现,真正在创作实践中追寻并体现出魏晋风韵的书家,不是沈尹默,甚至也不是白蕉,而是谢无量。他还指出,谢无量与沈尹默是同代人,文化资望、地位也相仿,但就书法名声而言,民国时期,谢无量的影响也是大过沈尹默。遗憾的是,随着书法多元化格局的消失,海派帖学一统天下,沈尹默的书法声望则迅速超过了同代所有的书家,而成为当代书坛的引领人物。又因沈独宗于“二王”,他自然成为了帖派的最大宗师。而此时期的谢无量,在沈的巨大影子下,逐渐被遮蔽了。[1]

  然而,综观谢无量的书法,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一缺憾,谢无量的书法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他最为后人所知的当属“孩儿体”。然何谓“孩儿体”?姜寿田如是解释,“他(谢无量)作书喜用硬毫小笔,擒空腾挪,纯用指法,稿行小书尤精,而不擅大字。其对联、匾额,多用碑法,见稚拙之态,人称‘孩儿体’。”[1]而吴丈蜀也表示,谢无量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2]

  管继平却认为,谢先生的书法,属于“小众”艺术。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让一位完全没有受过书法艺术熏陶的读者或是初入门道的爱好者来看谢无量的书法,很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美。[3]同样,亦有书法家对谢无量的“孩儿体”不以为意。肖寿林指出,在全国第一届书展布展中,许多老先生不同意谢无量作品参展。在他们的眼中,认为这种歪歪倒倒似不经意的作品缺乏功力与法度,属离经叛道,远离传统的涂鸦之作,与不曾受过书写训练的孩儿无异。其次,线条点画看不出经典作品中的招式,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不传统;最后,如果谢无量真有那么好的功底至少应该有些临摹作品加以证明。后若不是启功先生深识其趣而下结论表态,怕是更多后人无从认知谢无量的书法,更谈不上欣赏与学习了。[4]一如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工诗文,擅书法,善绘画,精篆刻)在《章安杂说》所言:“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赵之谦把三岁稚子与绩学大儒相提并论,二者非在学问上等同,而是在纯真眼光与鲜活感受上有相似之处。

  始终无意于书法

  作品多不喜盖钤印

  那么,如何看待谢无量整体在中国现代书坛的影响力及不足?姜寿田则直言,与沈尹默视书法为一生职志相比较,谢无量始终无意于书法,他只是把书法当作做学问的副业而已。若要论起所成,谢首先是学问家,其次才是书法家。因此,姜寿田补充道,在书法方面,谢似乎没有投入过怎样大的精力,在文学、哲学领域倒是孜孜不倦,成果累累。[1]而吴丈蜀亦毫无顾忌地指出,“他(谢无量)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2]

  令后人更难费解的是,谢无量无意于书,更无心作书家,反映在作品中,则不论楹联条幅、册页扇屏,作品多不喜盖钤印。肖寿林指出,这种做法很难保证谢无量对每件作品都反复推敲,平平之作在所难免,不可作为其书法高度的代表。[4]再往深处讲,吴丈蜀指出,假如把谢无量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同挂于一处的话,吴丈蜀则直言,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的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2]而针对谢无量的个人书法,姜寿田认为,实际真正能体现谢无量书法魏晋神韵的是其稿行手札,而其“孩儿体”则只能称为别裁,聊备一格而已,尚不足以此与古人争地位。[1]

  简介

  谢无量

  (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问诊专家

  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丈蜀: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书法家

  管继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肖寿林: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名家点评

  谢无量先生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 ——于右任

  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 ——吴丈蜀

  学识渊博、率性通脱的谢无量先生并没有以书家自称,他虽工诗擅书,但他却将写字和作诗都作为是抒写自己胸臆的一种方式。 ——管继平

  本版参考文献:[1]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 [2]吴丈蜀《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3]管继平《一片清机出自然——谢无量书法》 [4]肖寿林《大美境界“孩儿体”》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