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饱受苦难,各种因素导致中国文脉几近断层。改革开放以来,脆弱的中国文化受到了日韩欧美文化的强势冲击。吃日韩料理,穿潮流服饰,住欧式住宅,听流行音乐,舶来文化几乎渗透到国人吃喝住行的每一个角落。
在满清入主中原后,虽然满族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当时的北方游牧文明还相对落后于汉人的农耕文明,所以即使国民都被要求留起长辫子,但清朝的中国从政治体制到人民生活习惯,都最终日渐汉化。在衣食住行中,汉人的生活习惯也渐渐普及开来。同样的,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百废待兴,而日韩欧美则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舶来文化获得了生长的机会和空间。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局面。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精神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在只能果腹的年代,精神需求自然退为其次。只有在人民满足了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之后,才会开始用心追求精神的需求,追求能够进入心灵的美好。这个时候,审美倾向才开始变得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解决了物质需求,开始向内心探寻真正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中国人骨子里终究还是喜欢中国风。中国式审美随着中国文化复兴的脚步,逐渐回归国人的内心。
审美情趣体现于生活之中,无非衣食住行及文化消费。古典家具、棉麻服饰、古典音乐、功夫茶、毛笔字、水墨画,等等中国式的美好事物日渐风行,无一不印证着中国文化的复兴。穿古典棉麻服饰,用古典家具,住中式庭院,都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在衣食住行中,居住环境等风格,尤其能够体现审美的倾向。曾几何时,身边随便问一个人住在哪里,都有可能冒出一个诸如“加州水岸”、“普罗旺斯”之类的地名,这不一定说明他们住在国外,而是在说他们住的社区楼盘的名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上不自信的产物,也是中国式审美弱势的具体表现。而近十年来,不仅古典家具越来越受追捧,越来越多用“院子”命名的项目也开始遍地开花,这不失为一种现象。资本是逐利的,预判力较强的房地产商开始看到了国人内心最澎湃的需求。
中国式院子的重现光明,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印证。院子里住的,是自信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