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前副司长屈盛瑞称,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唯一有完整历史记载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并且这些遗产还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接民族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民族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全民共有的,保护和传扬文化遗产也是大家共有的责任,应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传承、弘扬文化遗产。屈盛瑞认为以下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参与,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保非遗: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我们要加大宣传呼吁和提高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育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认识。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机制,建立起比较完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
第二,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做好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后续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普查以后,大量的资源没有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类、研究、建档,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重要的一项工作。
第三,要充分调动专家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制度很重要。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名录项目保护标准和办法,充分地调动专家资源,依靠专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科学的认定,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科学的实施方案,以及经费公开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保护制度和合理的保护体系。
第四,要健全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关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这一显著的特点,这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传承人的科学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
第五,借助社会力量推动文化生态区的建设。文化生态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文化遗产丰富生态环境比较好的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划定的区域实行整体保护,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自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5个文化生态区,通过对这些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将对中国地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加强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存储工作,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搏,必须有珍贵实物来说明。应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更多的博物馆,来让后人共享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理论先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当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的人才培养尤其重要,这类人才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急缺的类型。
第八,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机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国务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里头明确规定,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文化遗产日,这项工作推动起来确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要注重民族传统的建设,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宣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培育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认识。
第九,要推动全国文化遗产成果共享,共同培养和创造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成果之魂,我们要深入挖掘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架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共享项目,有计划地拓展、开发和利用,让全人类共享。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不仅是功在当代,也是利历代千秋的伟大事业,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切记借鉴世界各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和谐世界中被传承,被发扬光大。
专家介绍
屈盛瑞,曾担任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处长,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位。研究领域为中国考古与文物鉴定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两个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