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直达心灵的艺术。”党禺谈创作:技法只是表现形式,书法精神才是核心
简介
党禺
河南南阳人,书画大家王学仲先生的入室弟子,1988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最近,党禺在阅读《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他说自己探索了三十多年,仍然在进行“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汉语的语言意蕴和西方美学的形式美原则三者结合的探索,在他看来,书法是能够直达心灵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无论用“墨像”、“书道”、“意象书法”等,似乎都无法给党禺丰富多变的艺术创作,按照固有的美术史分类方法分类,而对于他自己,更不愿意被符号化,“一旦陷入某种固定风格,我就会主动抽离。”他表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苏碧雁 柯洋溢
谈创新
任何形式都有表现性
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
收藏周刊: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得到了非洲木雕的几何形状的启发,您的书法是否也受到其他事物的启发?
党禺:毕加索参考的不仅是艺术本身,他还在提炼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宋代雷太简卧听江涛怒涨,起而书写《江声帖》。这与张旭见担夫争道而明借让之理;怀素见夏云多奇峰而明草书之法一样,由此可见艺术需要汲取多方面营养,中国书法本身的点划与结构实质来自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我在书写的时候,尽可能地把字意本身与图形的形式美感相结合,最初的汉字正是心相被抽象提炼后的结果。
我写书法的过程中,先是苦临碑帖,苦读传统书法理论和书法史,一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第二是苏珊·朗格的“格式塔美学”,任何形式都有表现性,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中国汉字里的表意性和艺术里的表达性指向,在我看来是统一的。同时,我个人对一切东西的理解、爱好以及情绪都灌注在创作中,所以形成了我自己的一种艺术特色。我正在把中国书法的形成过程,汉语的文字语言结构和西方美学的形式美原则三者结合。
收藏周刊:您如何做到随心所欲地表现这种意境?
党禺:第一,要有这种表达的愿望,我喜欢自由的表达。第二,我已经掌握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更领会到了传统书法的精神核心所在。我为什么喜欢用书法来表达?因为书法能够直达心灵,汉代杨雄曾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谈用笔
“以中为骨,以侧为变”
承载了书法的审美精华
收藏周刊:如此随意地表达,是否对书法本身的法度掌握要求没那么严谨?
党禺:法度的掌握,传统的学习是必须的。在我心中,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达,需要在技法和心态上夯实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必须吃透中锋用笔的精髓。
我学书法从魏碑入手,兼修隶书。1983年我专程到山东云峰山实地考察郑道昭的摩崖石刻,翌年完成了书法论文《云峰石刻探美》,当时借助当地馆藏的拓本,自制成手工字帖,日夜临习。后来我在大学任教二十多年,我又以帖学经典为教学内容,同时为大学编著了多部《书法教程》,长期浸淫在帖学中,完成了艺术上的“碑帖双修”。
199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标志着我的魏碑、隶书风格已经形成,对草书的渴望在心中不断萌动,自此我全身心投入草书的学习中,怀素的《自叙帖》一写十年。
在我看来,要想成为书法家,对传统技巧技法的钻研没有捷径可走,这种学习和修炼,是必须持续一生的修行。
收藏周刊:您为何一直强调“中锋用笔”?
党禺:春秋、战国之前的文字,如殷商、甲骨和石鼓文,是以骨石、青铜的锐利之锋直接刻在龟甲、兽骨和石头上,痕迹之“中”自不必论,金文、大篆刻范之后,以青铜溶液熔铸成形的文字,点画中间凸起的、立体的圆厚之美,增加了文字点画的雄浑圆融之象。从此,饱满圆厚之美,通过书法进入文化的审美范畴并延续下来,成为汉字书写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传统。
“用笔千古不易”是中国书法的一条古训,“以中为骨、以侧为变”的用笔法则的确立和传承,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条,它承载着中国书法的审美精华。因为中锋、侧锋辩证使用的难度更高,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书法,才有可能达到:骨法洞达、气韵生动的化境。
“以中为骨”是以饱满的中锋用笔,表达中国人最钟爱的圆融厚重、刚劲雄浑的审美理想;“以侧为变”则是以带有方向和动态之感的侧锋,表达点画、结构以及章法之间的相互映带、顾盼照应的关系,营造出作品栩栩如生的神、情、意、趣。这两条用笔原则,始终贯穿在我各类书法的创作中。
缺乏精神的书法不叫书法,而是写字
谈观念
收藏周刊:与其用书法来形容您的作品,不如用书道?
党禺:对,学习书法,最为重要的参透技法背后蕴含的精神,技法只是表现形式,书法的精神才是需要探索的文化内核。缺乏精神的书法不叫书法,而是写字。写一个跟写十个,意义没有区别,只是在自我复制。书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汉字不但每一个字都应该不一样,甚至每一点,每一划,都应该是活的。我不愿被符号化,一旦陷入固定风格,我会主动抽离。
收藏周刊:东晋时期的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强调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您追求的正是前者。
党禺:对!实际上,我的书法如果没有绘画精华的滋养,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所有的笔墨效果,我很多有关构成的美学理论,确实很多来自于中国画论,如刚才所说的宗炳的《画山水序》,宋代郭煕的《林泉高致》等。这些古代画论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著作。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书画同源这一观点?
党禺:在我看来,书画不仅同源,书画还可以是同体。我的心画作品你,很多汉字更多时候表现为画的构图,画的意境。有很多人看我的作品,更多的是以画来对待而非书法。但根本上,画和书法又有很大的区别,画反映的自然万物的秩序。而我的书法则始终不会脱离汉字的基本规则。
收藏周刊:您一方面提倡“汉唐雄风”,创作了大量汉唐风格的楷书、行书、狂草,但同时却又在创作与传统样貌“相去甚远”的书法,您是如何考虑的?
党禺:很多人惊讶于我的作品面目的丰富多变,实际上书法艺术原本如此。
几十年的学习与修炼,传统中的风格样式与审美理念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依照我的理想和追求,将传统的精华进行新的组合,形成了我独特的艺术趣味。这些形式上看起来与传统迥异的作品,其内核仍然是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并且包含着扎实的传统技法。
我的心画书法,是我“直取当下”、“不假思索”的艺术结晶,既没有预先的设计,也没有刻意的追求,多是源自内心深处瞬间的情感迸发——心理力。既不是对于传统书法的描摹和再现,也不是常见的缺乏书法根基而对书法的概念化、具象化或者行为化——而是见文生情、因情生意,借助文字或情感所激发的内心触动,以一种内在的生命体验,放笔直书,在用笔、用墨、章法、结构上,都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更加突出视直觉的美感,虽然其形式构成变幻莫测,但其笔法、线条和构成,依靠的全是扎扎实实的书法功夫。
名家点评
党禺是创新意识极强的书家,尽管他的传统技法功底深厚而扎实,但他很少以中规中矩的步趋某家某帖的面目示人,也极少见他有临帖的作品入展入集。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新之旅,态度是严肃的,手法是谨慎的。
——书法理论家西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