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伟明
在2010世博会结束时,我曾经建议上海应该设计一张像样的中英文对照的“美术地图”,应当连接起美术馆、名家旧居以及重大艺术事件的发生地,让人能够按图索骥,更好地了解上海的文艺内涵。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祥地的上海,其美术地图的规划和研究,印记着历史文化建筑和社会的规划保护,背后更是涉及到上海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这个提议陆续得到了读者许多呼应,近年来呼吁声更是越来越高,然而至今还未能看到这样一张“美术地图”成形。
最近,浦江两岸的美术馆体系越发丰富成熟,原世博会法国馆已改建成21世纪民生美术馆,而在即将建成的“上海中心”也即将有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打造的观复博物馆入驻。尽管美术馆越来越多,各类艺术展出也缤纷不断,然而每天我们还是会看到一拨接着一拨大巴载着满满的国内游客和外宾游客奔向拥挤不堪的外滩,给游客两三小时在这里和两岸建筑合影,却很少看见他们顺便参观一下附近的艺术展览馆,人们看美景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去了解上海的文艺内涵?但我相信,并非所有游客都不愿意参观美术馆,那些文化人和文艺青年不但喜欢景观,更喜欢美景背后的文艺内涵,可惜他们缺少的就是一份内行的美术攻略。做不到在细枝末节处体现人性化的引导和服务,这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是截然不符的。
迟迟不能完成“美术地图”究竟是因为资金上有困难?还是相关专业机构没有真正用心思为老百姓着想?其实做好“美术地图”非但不“烧钱”,反而很“值钱”,除了提供上海的文艺信息地图,完全还可以将其放到地铁、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处免费提供,起到广告投放的作用,足以收回成本。如果有便利的地图引导,老百姓就可以知道哪里可以享受艺术,感兴趣的人自然会愿意走进艺术天地。就像曾有人提倡要有“厕所地图”一样,面对众多流动人口,在厕所设计和布局原本就不完善的情况下,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但现状却是厕所落后,地图更落后。
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人性化是至关重要的考量项目之一,尤其上海的城市品质更需要体现在这样深层次的设计中,还希望专业机构也好,政府部门也罢,更多用心思来为老百姓服务,为上海的文化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