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潘绍棠:艺术创新有难度但应努力追求新领域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潘绍棠:艺术创新有难度但应努力追求新领域

潘绍棠:艺术创新有难度但应努力追求新领域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潘绍棠 先驱者——孙中山与李大钊1924年在广州 潘绍棠 先驱者——孙中山与李大钊1924年在广州 潘绍棠 穿红袍的少女 潘绍棠 穿红袍的少女 潘绍棠 老子系列之一 潘绍棠 老子系列之一

  “艺术创作手法不能总是重复。”

  雕塑家潘绍棠鼓励年轻艺术家:

  艺术创新有难度,但应努力追求新领域

  初冬下午,前往广州美院拜访老艺术家潘绍棠教授。老人的画室虽小,空间利用率却很高。踏入画室,迎面而来的是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椅,左边书柜里摆满了著作及史料,右边画墙悬挂着一幅尚在创作中的八骏图,旁边放满了书画。余下的地方,成了老人的活动空间。在世人眼里,潘绍棠是著名雕塑家。而今到了耄耋之年,他仍每天坚持创作,且独辟蹊径探索起了“写意陶”。

  ■收藏周刊 记者 程辛 实习生 苏碧雁

  “我努力地往综合型艺术家的方向走”

  潘绍棠,1929年生于北方瓷都——河北唐山。年幼时曾入读私塾,好读书,喜习书绘画。高中时,翻看报纸时,偶然发现徐悲鸿发布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招生的消息。潘绍棠主动报考并因成绩优异,顺利考入。潘绍棠回忆,当年面试时,校长徐悲鸿亲自担任考官。

  “我最初在陶瓷系学习,从小在唐山接触陶艺。”潘绍棠说,由于陶瓷系一年后并入了雕塑系,他转而学习雕塑。潘绍棠透露,那时画油画、国画花费高,买不起绘画的工具,“学雕塑省钱,我就转了方向。”直到今天,提及潘绍棠,大家公认他为著名雕塑家。然而,步入耄耋之年的潘绍棠却表示,他并不希望人们过多关注这个头衔,“这三四十年来,我把过去荒废的光阴,丢掉的艺术,一一捡了起来。所以,除去雕塑外,我努力地往综合型艺术家的方向走。油画、国画、书法、雕塑和陶艺,我每天都在弥补过去的缺憾。”

  “如珍视生命般对待艺术创作”

  这一缺憾具体指什么?当年受外部环境影响,潘绍棠1961年因反右而被分派到哈尔滨工作。“我人生中,最宝贵的22年黄金岁月,事难成。”1983年潘绍棠调至广州美术学院后,他抓紧时间创作,把岁月过到极致的充实。1989年离休后,潘绍棠仍心系艺术教育,曾返聘为图书馆艺术顾问、教育系硕士生导师。谈及六十余年艺术与人生的起伏,潘绍棠强调,虽然过去的22年黄金岁月被耽搁了,但也要乐观对待人生,乐观对待自己及家人。所幸的是,其夫人王善美始终与他同甘共苦。如今,即将迎来86岁生日的潘绍棠表示,艺术家到了晚年,更应从事艺术创作。他坦言,“得知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我如珍惜生命般,过好每一天。我总想着,只要活着,就把过去丢下的艺术,过去没做成的事,过去留下的遗憾,在晚年给自己补上。”

  回忆央美读书

  徐悲鸿曾评价学生作品“此乃杰作也”

  收藏周刊:您在中央美院读书期间,徐悲鸿对您这么多年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影响?

  潘绍棠:他提倡的“改良中西绘画”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产生影响。他强调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直到今天,我的油画、国画,都是以素描为基础。

  收藏周刊:在读书期间,徐悲鸿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潘绍棠:他非常平易近人,对学生没有任何架子,且学生的绘画事宜,他事必躬亲。任何人给他写信,徐悲鸿会亲自回信。他常跟着学生一起写生,还时常去教室观摩、鼓励学生创作,发现不错的作品,还会附上一句“此乃杰作也。”我去他家里拜访他,他热情地给我讲解中西艺术的融合之道,并给我看他从国外带回来的美术原作。

  收藏周刊:除了徐悲鸿,那一时期,学校还有很多大师亲自执教。

  潘绍棠:是的,当时齐白石、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和李苦禅等多位老师也曾给我上课。特别是蒋兆和,他曾教我素描,这些大师,他们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建树,且他们的为人处世,令人钦佩,终身难忘。那个时期,艺术有着 “大师出高徒”的直系传授,与现在的艺术学习氛围完全不同。

  我把艺术创作当成情感抒发

  写意陶创作

  收藏周刊:您从什么时期开始创作写意陶?

  潘绍棠:我的第一件写意陶作品《醉》创作于1988年,后来在1992年香港十老画展中展出,为 私人藏家所看中。从那时起,我不断地尝试写意陶创作,目前已创作了20多件作品。

  收藏周刊:为何会考虑艺术转型?

  潘绍棠:我始终认为,艺术家要有所追求。既然中国画有意笔,为什么雕塑就不能用意笔呢?当然,雕塑是固定的,受材料限制,意笔发挥受到极大限制。恰好我儿子经营艺术公司,我可以到他的工厂,结合唐山陶艺与大学所学的陶艺技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手工泥塑,创作意笔陶艺。

  收藏周刊:您能具体解释什么是“意笔陶艺”吗?

  潘绍棠:这种“意笔陶艺”用简练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神态,把表现对象简单化,达到意到而笔不到的效果。比如一尊写意陶,其五官与手等局部可以一笔带过,不影响整体的表现效果。但意笔不等于简单和缺乏内容,创作前我会参考许多书,创作时简单而概括,省略次要之处,突出主题。

  收藏周刊:能理解为您是随意发挥和创作吗?

  潘绍棠:我的写生本,里边都是事先画的草稿。我每天随身带着这本子,灵感来时,我立即画下来。创作时,我看着原稿,再即兴发挥。

  收藏周刊:您认为一件好的意陶作品,应具备哪些条件?

  潘绍棠:一件好的写意陶,要从手法、对象、内容、主题这四方面体现其艺术性。通过形象启发观众,使人产生美的联系与感受,传达作品的意义。艺术不要什么都谈透,要保持欣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也是艺术的深刻之处。

  收藏周刊:目前从事“写意陶”创作的艺术家很少,怎么来欣赏它?

  潘绍棠:欣赏写意陶,最重要的是感觉。作者采用意笔手法,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观众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欣赏它们,从而产生联想,作者、作品、观众三者之间产生互动,这便是值得欣赏的作品。我曾创作一尊老子的写意陶,作品隐约感觉到是老子,再细细琢磨,它又不完全照搬老子的形象。一件写意陶能吸引观众慢慢揣摩,就比较有趣了。

  收藏周刊:这似乎也对观众提出了一些要求。

  潘绍棠:每位观众的个人素养、文化底蕴不同,对一件写意陶的赏析、感受也不同。所以,要欣赏写意陶,观众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是欣赏、读懂它们的前提和基础。

  收藏周刊:您如今已近86岁高龄,陶艺创作会消耗您不少体力,您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潘绍棠:到了这个年龄,身体原因确实制约了我对陶艺的探索。它不同于绘画、书法,我通常来回奔波于广、佛两地,工厂与工作室之间,对身体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所以,我每天都会锻炼身体、作息时间很规律。我一边努力克服老年疾病,一边给自己定下锻炼目标。每天早午晚坚持散步,走一万步。所以,我建议步入晚年的艺术家,首先要注意身体健康,因为它是创作的前提;其次要继续坚持创作,不要浪费晚年宝贵的创作时光,要让晚年过得有意义。我不愿为了养老而养老。我的工作室,是我感觉最好的地方。

  收藏周刊:您平时如何安排创作的时间?

  潘绍棠:半天画油画,半天画国画等其他画种,如粉彩画,晚上就不创作了,在家里看张大千等大师的光碟。我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我把创作当成晚年的休息、娱乐和情感抒发。生命有长短,把时间用在创作性的劳动当中,将艺术作品留下来,我心里会好过一些。

  收藏周刊:您能给年轻的艺术家们一句鼓励吗?

  潘绍棠:一个艺术家贵在走自己的道路。艺术创作手法不能重复,假如总在重复地创作,就没有意义了。当然,艺术创新会有难度,但应努力追求新的艺术领域。

  简介

  潘绍棠

  生于1929年,河北唐山人。著名雕塑家、艺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1983年调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生导师。

  艺术大事记

  1993年,与同仁共同创办广州岭南美术专修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美术院校。

  2012年,捐赠100件雕塑、30幅画作给唐山博物馆,并成立潘绍棠艺术陈列室,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向中央美术学院捐献200万稿费,成立“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成为中央美院唯一一位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的在世学者

  学术成就

  1987—1990年编著大型图书《世界雕塑全集》,成为雕塑工作者及美术界人士的工具书,并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

  1998年,《艺术家与经纪人》一文在《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刊登,并获得文化部“华冠杯”优秀论文奖。

  1995年—2009年,连续15次参加全国雕塑论坛并提交论文。

  2006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整理出版1947—2008年间发表的90多篇文章。

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宝物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