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源
近年来,人文思想与艺术观念解放,作为个体的画家,在艺术表达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艺术本来就是极其私人化的主观表达,画家人格越独立,思想越自由,其画作越有可能绽放缘于画家心性的光芒。因此,这几十年的中国画坛,在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下,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与精神面相。
相对于当前中国画精神面相的“多元”现状,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则是单向的,一元的。古人论画,逸、神、妙、能,皆有所指,它是在统摄画作的笔墨、趣味、灵性而作出的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品藻,进而将之予以敏锐的体察与层次区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固然也有个性化表现的要求,然其并非一味是图式化的必然,独具灵性的笔墨与形感最足称道,篆籀飞白,皴描勾写,极尽细腻微妙的生熟质趣。于是乎云林渐江,青藤老莲,殊加视若拱璧。也即是说,在一元的审美形式观照下,中国历代画家为着坚守住心灵原乡中那崇高的视觉品位,终其一生,惨淡经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不惜牺牲大多数画者的语言个性来将这种富含人文蕴藉的审美境界推向巅峰。
“新文化运动”以降,这种以笔墨灵趣为人文面相的审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艺术创作思潮转向西化趋势,中式观看为西式写生逐出,传统审美思维与心境渐渐远离,黯淡,代之的是观念先行,形式至上,于是乎创作方式由单一转为多样。坦率地讲,当下的中国画坛的创作及审美态势可谓每况愈下,许多画家一味追逐图式化而导致情感的流失。这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界从未摆脱过“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若神圣”的心态,西方艺术界稍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很快波及中国而闻风而起。特别是在西式艺术教育的统摄下,国人对自己艺术的历史、传统越来越疏远,因为古典训练在这一百年中是一个不断跌落的过程。在今天的知识及艺术界,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艺术审美趣味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写实或抽象形式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艺术经典,而无法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予以体味,更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赖以生存的艺术生态。因此,较之古人对自然的深情及艺术语言的体味,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浸习,真是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而已。
大道以多歧而亡。基于历史的事实,我们谁都无法否定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然世界艺术的多元,其赖以成立的前提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单元的独立性。而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的多元论者,多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殊不知其后果是:既葬送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消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坦率讲,当西式写生成为唯一,而古典文学与传统书法训练远离我们的基础教育时,俨然宣告了文人画历史的终结。而作为一种理想,文人画的乌托邦,依然是中国画者内心永恒不变的精神原乡。在当代中国画坛,仍有一批坚持笔墨本体书写与文心塑造的画坛闯将,以复兴古典艺术的精神审美诉求为己任,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文脉与审美理想传递下去。也便是说,近年来,文化回归的艺术心理已经渐渐开始萌芽。有一些优秀的青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作方法,创作出一批颇富民族情韵的画作,中国画的审美情调将再次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这便是,当我们觉悟到一切艺术都是个别的存在,虽有其共同原则,但其实现却有靠于各艺术形式内部自寻途径、自创方式,我们在接受世界艺术发展多元讯息的同时,更坚信每一艺术个体的能量。以即将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照古观今——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而言,展出包括白联晟、曹钝夫、陈子游、崔海、崔进等的作品。此次展览的参加者是目前活跃在画坛新一代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画家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