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如何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的话题,引发各界热议。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呈高速增长势头,在不久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指出,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165家,10年增长一倍。民众在文物博物馆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固然值得欣喜,可以让更多的文物获得更好的保藏和展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欣赏文化瑰宝。然而,面对庞大的馆藏文物资源,能够有机会展出的文物可能仍是其中的少数,即使展出的文物也只有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才能从中吸取文化养分,而在博物馆能展出的和观众想看的文物之间,真正达到交集的部分则更少了。
博物馆的位置是固定的,遗留下来的文物瑰宝又是唯一的,而观众的来源和欣赏的目的却又是不确定的、繁乱的。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这就需要集结文博收藏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智慧。
近期,有关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展出的消息,让笔者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2014年11月中旬,山东省正式开通数字化博物馆,首次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示文物,首期1000件珍贵文物将通过网上三维展示。无独有偶,2014年12月28日,“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正式对外开放,观众从“动”起来的古画中,品味了一番“活生生”的历史。作为国博收藏的国宝级珍品之一,《乾隆南巡图》共12卷,总长154.17米,由于原作十分珍贵且体量庞大,不便于时常对外展出,国家博物馆此次应用高新数字化技术,通过立体、连续、互动的模式,将更广泛的文物信息、对象和模式引入展览,让人们看到了数百年前的风貌。
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跟笔者的感触一样: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新点赞!文物数字化,不仅让观众看得过瘾,增添了趣味,也更拓宽了传播渠道,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从欣赏学习的角度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欣赏到更多的文物瑰宝。
(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