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未来的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的别样切面(图)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未来的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的别样切面(图)

未来的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的别样切面(图)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美术馆外景 美术馆外景 王春辰为美国媒体讲解中国当代艺术 王春辰为美国媒体讲解中国当代艺术

  撰文+图片/顾博

  

  导语: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突然以异常活跃的态势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仿佛正是在此时,西方看到了来自东方的璀璨光芒。有趣的是,很多在西方呈现的当代艺术展览,似乎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更有兴趣,同时还有很多是以与艺术品紧密相连的视角呈现。此次在美国美术馆系统内呈现的,由中国本土策展人王春辰策划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通过不同的观看视角,细致地剖析了其与众不同的切面。

  讨论 发现 解码当下

  美国时间2014年10月30日,由王春辰策划的“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Future Returns: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在美国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开展。作为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年的一部分,此次展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际艺术季”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国外举行的展览,作为中美合作篇的项目,央美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策划逾两年时间。布罗德美术馆馆长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专程从纽约回到美术馆参加开幕式,他非常惊奇于此次带来的中国艺术,而专注于影像艺术研究的他,对此次带来的影像作品印象尤为深刻。

  “回归”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文化复兴与丰富的可能,展览展示的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多种可能性。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中国,但是可以感受到、看到当代中国正在改变,环境与社会巨变无处不在,其文化心理如何呈现、现实场景如何被解读、创造性思维如何成长等都是本展览所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国际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在这些展览中,很多策展人产生自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王春辰作为首个进入美国美术馆系统的中国本土策展人,他在博士期间进行的西方美术史研究,让他形成更为广阔的中西方融合的视角,无论从艺术家选择,以及策展思路上,这个展览均有其独特性。当2011年冬天,迈克尔在纽约遇到王春辰时,他敏锐地发现了王春辰这种独特而新奇的视角,这也是迈克尔邀请王春辰担任美术馆特约策展人的原因之一。

  讨论、发现、解码历史境遇下中国的秘密和难题是本次展览呈现的主旨,以包括油画、中国画、摄影、雕塑、装置、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介一一回应这些问题。本次展览的三个单元“文化与再测绘”、“现实与可能”和“未来与想象”,参展的艺术家人数达25人,包括陈卫群、耿艺、何云昌、姜吉安、金阳平、姬子、刘力宁、孟柏伸、缪晓春、裴丽、渠岩、隋建国、苏新平、王川、王璜生、徐冰、夏小万、周钦珊、张彦峰+周罡,纪录片部分包括董钧、李军虎、林鑫、田波、王杨。这些参展艺术家只是中国艺术力量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新的特征,而他们的集合更多地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更为完整的一个切面。

  墨为起点的多元思考

  这所2012年开馆的美术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有如“变形金刚”的外型让这所超过150年历史的校园充满了现代感,无论白天黑夜,这座美术馆都在“熠熠生辉”,“未来的回归”占据了美术馆2层展厅。进入第一部分展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姜吉安的新工笔作品。现成品绘画是姜吉安对其独特绘画方式所给出的新概念,他的绘画材料来源于现成品。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他将一块丝绢通过烧的方法变成绘画的一种状态,丝绢燃烧以后做成绘画的颜料,将经过转化的现成品再画回到最初的绢上。整个绘画的过程就是一块白色丝绢转化的结果,他通过绘画过程中对物的体验变成绘画的一个结果。姜吉安的这组现成品绘画作品拉开了展览第一部分“文化与再测绘”单元的序幕,这一单元揭示出当今中国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但似乎在相当的精神层面以及文化基因方面,又体现出中国的那种文化意味、因素、记忆、伤感,其作品包括姬子的水墨、苏新平的版画、王璜生的装置,还有王川和何云昌的摄影作品等。

  第二个部分“现实与可能”单元表达的是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事件,并非仅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仅仅是其历史的久远,更重要在于现实中国所发生的那种变化,这些恰恰是作为艺术家的群体所发现、揭示、表征的现实中国。这个单元以刘力宁的作品为起点,他更具有宗教性图示的作品通过略带讽刺的手法呈现了他所处的城市生活,刘力宁的油画作品与渠岩的“造神”系列摄影作品隔墙呼应,姬子的水墨长卷将对这两组作品的思考连接到了金阳平对于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惑。

  与第一部分姜吉安作品相对应的,正是第三部分“未来与想象”单元的起点——徐冰的工作室。这间工作室是徐冰助手按照纽约工作室布局移植过来的,甚至一包方便面这样的细节都有所呈现。这个单元将问题指向未来,现今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矛盾性和杂糅性使得未来的想象更加扑朔迷离,其内部的文化咀嚼与消化是否足够诞生新的未来文化和艺术,都是值得期许的,但并非是预设的。包括缪晓春、何云昌在内的艺术家创作的6组纪录片通过不同的主题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哲学、人文,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2014年10月30日直至2015年3月8日,展览史无前例地长达6个月时间,而在2015年2月底举行的研讨会无疑将掀起一股新的中国当代艺术讨论热潮。同时,国际的美术馆举办展览都非常重视收藏,迈克尔对中国艺术有独特的判断,认为这是全球艺术版块变动的一个症候,它的诸多内涵都值得布罗德美术馆进行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并考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与布罗德美术馆联合成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事宜,以期历史性地研究、展览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目前,中国艺术家姬子、王川、渠岩、张彦峰、周罡的作品被收藏。

  探求当代的未来走向

  现今,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中国当代艺术热。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让仅仅有30年历程的中国当代艺术,像一个早熟的少年,早已经勾起了国际上蠢蠢欲动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的份额越来越重,中国艺术的热度也日益升高,从国外频繁出现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就可见一斑。

  在德国、美国等地美术馆频繁出现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取得了良好反响,这些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了古老中国之外的东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展览始终没有脱离“古老”这个框架,在这些西方策展人的眼中,中国的当代与“古老”永远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

  水墨,是西方对于中国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相对于从西方传来的油画,水墨更具有中国本土化属性。关于水墨的展览中,2010年波士顿美术馆展出的“与古为徒——十个中国艺术家的回应”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而最近引起热议的,则是大都会美术馆举办的“ink art”。在策展人、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何慕文眼中,当代艺术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倾向。“当我尝试用当代的语言来定义古代的表达方式时,我一开始选择了一些和传统媒介(墨和纸),形式(卷轴和册页)以及技术(毛笔)密切相关的作品,因为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定义了中国水墨发展历程。然而当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后,我发现一些采用了非传统东方媒介(油画、摄影、录像等)以及呈现方式(抽象、装置、表演艺术等)的作品,与古典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图册就是研究结果。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而是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从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公然地或含蓄地与中国艺术传统基本准则互相映照的作品。”在展览画册的前言中讲述何慕文这样阐释自己的理解。展览的四个主题,文字、新风景、抽象、以及画笔外的艺术,通过不同媒介,包括多媒体、装置等,呈现了不同于以往大都会博物馆呈现的传统书画乃至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为“水墨”二字倾入了更多的注解,而这种“注解”是在西方美术馆系统内第一次将水墨放到了一个更大的语境下讨论,也是西方策展人第一次用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就像在西方谈到中餐,老外一定想到筷子一样,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视角,让中西方在策展上,以及文化解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纵观目前在西方美术馆系统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更多的还是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是最初或者最早中国当代艺术面向世界的表达方式。当下的中国还有什么?“中国的艺术家对自身的历史及其文化都有强烈的学习与继承的愿望,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有着强烈的当代思考和转换实践;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事件,并非仅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仅仅是其历史的久远,而在于现实的中国所发生的那种变化;中国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历史性,而是它的未来。”王春辰说。

  不同与以往的展览,这次以中国本土策展人视角所选择的作品,与以往市场好、国际知名度高的艺术家有着明显的区别,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无论徐冰、苏新平、缪晓春,还是姜吉安、姬子等艺术家,他们充分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同时将中西方养分融合勾兑,不再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而是将中国当代艺术放到一个更大的语境中,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远方。王春辰认为,未来于中国而言,特别是文化艺术的走向,绝不是僵化的传统主义所能一厢情愿的事情,也并非是全球主义必将胜利的赞歌,现今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矛盾性和杂糅性使得未来的想象更加扑朔迷离,其内部的文化咀嚼与消化是否足够诞生新的未来文化和艺术,都是值得期许的,但并非是预设的,这里面既有历史的遗憾,也有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慌,更主要是当下的实践行为。

  实践即行动,相比此前在纽约等大城市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当“未来的回归”进入美国中小城市兰辛——这座聚集了大量中国留学生以及亚洲移民的城市,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对于这个城市来说还是块处女地。兰辛市《城市脉动》报纸的记者在美国时间10月29日听完策展人导览后,他表示此前对中国当代艺术并不了解。在其后的报道中不难看出,这位记者的意识还停留在2000年之前的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变了模样。

  中国当下的艺术是丰富的,它需要深入到其内部,进行现象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其中必然包括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因素,但仅仅是图像的表面来进行艺术形式分析却绝对是不足以完成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认识与研究的。这是必须消除外在的市场诱惑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暗示,才可以大踏步展开的工作。而在这些实践中,让中国当代艺术更为多元化地呈现,展示其不同的面貌,然后绘成一张完整的蓝图,持续地激发人们对中国及其当代艺术的兴趣,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各种有可能的未来。

  “这是一个开始,我希望从多方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所以我选择的艺术家既有中国知名的,也有国际知名的,更多的是不太知名的、甚至多数是国际上不知名的。所谓知名有否,与传播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的挖掘有关,愿意去挖掘那些具有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才是策展和学术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策展人的责任,而不是取媚俗见或人云亦云。”从威尼斯双年展起,王春辰独特的视角无疑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一面鲜明的旗帜。在他看来,身边不是没有好艺术,而关键是愿意不愿意去发现、去肯定、去研究;而所谓学术,就是在都不注意与关注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发现和研究,才积累为可能的学术研究和发展。“我特别想做的展览,能说明中国之大,具有容纳足够丰富的当代艺术的空间和意识,但前提必须是严肃的、是抱有人性信念的艺术观。虽然我们无法断然决定什么,但我们却必须是努力的,就是希望让不为人所共知的艺术家及其艺术被看到,也希望这样的不同的艺术展示,提醒国际学术界:中国的当代艺术群体是丰富的,并非是那些过渡泡沫的类型化作品。”王春辰说。

第一单元中的摄影作品第一单元中的摄影作品 第二单元中金阳平(右)、姬子(后)和隋建国的作品第二单元中金阳平(右)、姬子(后)和隋建国的作品 第三单元中徐冰工作室第三单元中徐冰工作室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