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文物及艺术品造假与鉴定,始终是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2014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批准包括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在内的7家文博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除此之外,民间机构亦开始试水艺术品及文物鉴定。比如雅昌推行的“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
但业内人士指出,创作者能否构成艺术品最权威的鉴定者,鉴定的科技手段如何不断提升,鉴定证书如何保证唯一性与权威性,仍是需理清的问题。在2015年,中国艺术品与文物鉴定能否闯出一条路,还需继续等待。
嘉宾预测
真伪鉴定远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
●黎展华 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2014年,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是一个彻底大洗牌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延续到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假画、假文物市场会大大萎缩,藏家的心态也会更趋于理性与审慎。但要说到艺术品真伪鉴定,在体制与技术层面仍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再加上民众审美趣味与收藏眼光的提升,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就艺术品及文物鉴定方面,2014年主要有两大动作,在技术与观念层面都有可喜的探索与独特的价值,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首先是雅昌所力推的鉴证备案,影响甚广,局限性也在所难免。其一,鉴证备案将艺术品真伪的判断权只交给了艺术家,这决定了不是一个很健全、很科学的机制。因为艺术家对作品的判断有很大的主观性,接受鉴定备案的艺术家对早年的作品可能或因这样那样的缘由而无法接受,而对水平不高的应酬或平庸之作,也难免会拒绝承认是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品真伪鉴定乱局之中,把艺术品的鉴定权交给作者,多少是一种亡羊补牢之举,不会从根本上杜绝假画的流窜。我以为,在作者手握生死大权之外,还必须有鉴定专家的参与,至少,这会让鉴定结果可靠一些。
其二,鉴证备案针对的是在世的艺术家。而我们知道,目前拍场上主要还是过世艺术家的作品。所以,鉴证备案对将来市场可能会有价值,而对现在意义就不是特别大。
技术始终不是万能的,由专家的眼力从笔、墨、彩、印章、材料等方面去目鉴定仍是重要的手段。
第二大动作是,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批准包括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在内的7家文博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仍是权威性如何保证,其颁发的证书能否成为文物在市场上的通行证。
现在,社会各界盲目信从各类证书。但到底谁才是出证书的公认的合法单位呢?自己所言称的权威单位就一定是权威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鉴定“鉴定家”,谁来监督“鉴宝家”。更滑稽的是,竟然还有某个名家擅自出证书。但一个人能代表真理吗?
什么才是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在我看来,必须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角度、不同论证的专家组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果更为精确。
“鉴证备案”不是打假而是保真
●向仕杰 雅昌艺术网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艺术品鉴证备案从艺术品源头出发,由艺术家本人对原作进行鉴定,再对艺术品进行物理检测并备案,为每一件艺术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证”信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混乱格局中,鉴证备案能否成为一种鉴定的新途径,成为业内人士所期待。同时,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首先,有人说鉴证备案把作品真伪裁定权只交给艺术家,这并不科学,原因在于艺术家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有看走眼的时候。但在专家判断可信度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艺术家的鉴定与裁决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鉴证备案不是去打假,而是去保真,至少不会给市场留下假东西。
其次,有人说鉴证备案是雅昌的一个商业行为,只是为了去赚取利润。这是大大的误解。就杨之光先生的鉴证备案而言,收取的鉴定费的大头是付给杨先生做劳务费的。还有出版、技术等费用,基本上保本。
再次,有人担心雅昌可以在艺术家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擅自出鉴定证书。但要知道,鉴定证书都是需艺术家本人签名的,而且整个鉴定过程都有摄像记录的,任何人都做不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