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国政 文 姜锡祥 摄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品质进入2.0版?以艺术为底蕴的设计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条缝隙中,已指日可待。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去年12月9日的首个“中国设计活动日”鼓且欢呼。但是设计真的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了吗?
如今,以“设计”为名设立的各种创意园区、街区、机构少说也以“千”为单位计,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阔步走向深水区,原先那种依赖资源、罔顾环境求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没有出路,各地将目光转向创意、设计、文化等领域者却趋之若鹜。
就拿设计之都——北京来说吧。去年金秋时节这里简直成了设计的大秀场,仅北京设计周就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不清的设计大咖们前来,还记得那匹炫酷的“巴萨骑士”不?那是主宾城市巴塞罗那送给北京设计周的金属马,看到这匹马就感到血脉贲张的观众大有人在,因为它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再看设计周的活动内容,包括各类展览、论坛、年会、研讨会、推介会、洽商、嘉年华、沙龙、雅集、对话、讲座350多项,30多个国家的设计师及设计机构代表参与其间;中华世纪坛、中关村科技园区、751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朝阳公园“设计猫”主题公园、尚8创意园区、三里屯太古里、国贸三期、南锣鼓巷、首钢园区等,北京稍有名气的地方都参与其中了。
但是,我们发现,北京的设计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大咖们主宰、民众做看客”的局面,观众能做的是看,是掏钱,基本没有介入设计的机会。当然“设计为民生”的主题活动还是有的,但是凑近看:那是12位著名室内设计师为农民做回迁房的室内设计活动,“高品质、低造价”、“每平米1千元”是关键词。百姓还是看客,热闹有余,思考不足。
再看另一座设计之都——深圳,刚刚落下帷幕的深圳第二届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其所走的路线、展览模式与北京大同小异,“我展你看”、“我吆喝你掏钱”的模式固定不变;展览有好多展区,像设计未来展区、国际设计大师展区、智慧生活展区、设计前沿展区、创意家居展区、创客空间展区、设计品牌策略展区……国际“大师”来了,新晋设计师来了,民众都是看客和潜在的买家,只是每件创意作品的价格大多贵得令人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