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通知,授权7家国有文博单位向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中国有8000万收藏大军,却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以至于出现各类“专家”粉墨登场、“鉴定证书”给钱就开等乱象。试点单位的出台,是否能让民间文物鉴定走上正轨呢,自然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民间收藏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民间收藏文化的普遍关注,但在收藏活动火爆的背后,各类古玩赝品也是泛滥成灾。自艺术品市场火爆以来,由于文物鉴定行业乱象丛生,质疑颇多,有关民间文物鉴定应该规范化的呼声一直很高。
此次国家文物局授权7家国有文博单位向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的方向无疑是对的,鉴定机构只要不参与市场交易,处于第三方地位,它的公信力要强于专家个人,但目前的试点方法,并不能帮助这7家机构建立公信力,因为,公信力来自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而不是政府的一纸授权。
文物鉴定,一靠鉴定水平,能识真断伪;二靠职业道德,不见利忘义。目前专家通过目鉴配合仪器检测,能解决文物鉴定的大部分问题,即使极少数像《功甫帖》那样,两大阵营各执一词,公众也能理解。但目前文物鉴定领域最大的痼疾,就是在“孔方兄”作崇下,一些人打着专家的幌子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一旦出了问题追究起来,这类专家可以说“我就是这么看,这是学术自由”,或者说“我看走眼了,得允许专家犯错”,即使有专家因为见利忘义,目前还没听说过哪位因为鉴定失误而被追责。
此前,曾经轰动一时的“金缕玉衣”事件,中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史树青、杨伯达等泰斗级专家友情出场,给出了24亿元的估价,造假者骗贷东窗事发后,专家们是如何“打眼”的却无法追究,最终不了了之。此次试点单位的出台,说明国家文物局开始采取行动了,这对遏制文物鉴定是个利好,一方面,民间收藏者终于知道应该找谁去给文物做鉴定;另一方面,这是整顿文物鉴定队伍的开始,至少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对那些本身没什么水平却胆敢成立鉴定机构、忽悠民间藏家的人来说,他们的“好日子”恐怕很快就到头儿了。而且鉴定收费比较低,也有利于整个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避免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专家漫天要价。
国家文物局授权7家国有文博单位向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可能希望通过这种专业的、学术性的鉴定,让民间收藏家、公众了解文物鉴定应该怎样做,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但要让民间收藏鉴定真正科学化、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符合市场需求、得到市场认可的评价体制,培育市场中有良知、有职业道德、有公信力的鉴定公司。一方面,鉴定能力的锤炼需要阅历与专业知识的积淀,即便是一些顶级的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文物鉴定专家的职业道德很重要,鉴定活动的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鉴定专家的态度;另一方面,民间收藏投资者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时下,不少收藏投资者都有一大忌,便是爱参阅藏宝书籍,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无良商家就是照图仿古造假。这无疑正中了造假者的下怀。
鉴定,本是一项维护市场良好公平运转的公共服务,但是当前文物鉴定活动却极为混乱。一般来讲,公益性的鉴宝活动,鉴定结果相对公正,但在商业鉴定活动中,水分相对多些,会出现贿赂专家,花钱买证书的事,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切勿轻信证书。虽然大家都知道不要轻信鉴定证书这个道理,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鉴定证书情有独钟。原因就在于有的藏品即便是赝品,但有了证书就有可能获利数倍甚至数十倍。民间收藏这种乱象正是始于利益的做假,因为大多数收藏投资者玩收藏,更多的是看到收藏品未来的升值空间,并不是因为喜爱而收藏,这就让仿古、造假者有机可乘。民间收藏鉴定乱象,源于没有监控、监管、没有提供标准,也没有对专家进行考核评估,因此,规范文物鉴定势在必行,一方面在文物鉴定过程引入证据制度,由鉴定专家独立撰写鉴定结论,并签字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实行职业准入制度,鉴定专家获得鉴定资格、且必须在国家认可的合法鉴定机构里任职,才可以做鉴定业务;另一方面,推进文物鉴定专门化、市场化。有必要修改国家文物法,实现文物法的条文要跟物权法、合同法接轨。对物权的占有、使用、处分、交易的权利基本确定了以后,再来规范鉴定、评估、交易整个过程,如此既有监管,又独立,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