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它前卫的设计、开放式的厂房造型,几乎成为巴黎埃菲尔铁塔之外另一个必到之处。前天,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蓬皮杜艺术中心研究与创新学院院长贝尔纳·斯蒂格勒,应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邀请,在南大仙林校区进行了“逃离人类纪”的主题演讲,席间斯蒂格勒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通过技术上的帮助,可以建立起普通观众和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从而促成观众在心智上对艺术品的解读。
走进美术馆的人很多 真正停留的人却很少
如今,世界各地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人很多,但真正停留在艺术品前的人很少,文化机构正在沦为一个旅游的项目。艺术应该是消费品吗?
对此疑问,斯蒂格勒也表示出疑虑,他说几年前,卢浮宫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发现观众在一件作品前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42秒钟。“42秒,你能指望从一件艺术品中获取什么啊。有一种说法说,要看懂《蒙娜丽莎的微笑》至少需要20年,这个说法并不夸张。”说着,斯蒂格勒也摇摇头,“现在很多的文化机构都面临着跟卢浮宫相似的尴尬,就是来参观的人大多是游客而不是来欣赏艺术的。”他认为,艺术不应该是消费品,“真正的艺术恰恰是与文化消费主义作斗争才存在的。”
让艺术品“流动”起来 促成观众心智上的解读
当下,中国各地都在纷纷兴建各种类型的美术馆,对此,斯蒂格勒并不太赞同,“美术馆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产物,是一种已经过时的体系。”他认为,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去建立更多的美术馆,而是怎么让更多的艺术品“流动”起来,去和更多的人见面。斯蒂格勒表示,蓬皮杜的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他希望有机会能跟中国方面合作。
对于当今艺术过于商业化的现象,斯蒂格勒认为,“艺术跟金钱联系得过于紧密了,这很危险。”他分析说,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总是希望可以找到证明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东西,这种东西曾经是宗教,后来是金子,现在似乎就是艺术品。“可以说,如今艺术品的地位其实是来自这个世界的欲望。但艺术不应该承担这样的欲望,艺术的价值应该来自稀缺性乃至唯一性,其价值应该无法计算,更不应该只是用金钱来衡量。”
斯蒂格勒进一步强调,通过技术上的帮助,可以建立起普通观众和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从而促成观众在心智上对艺术品的解读。
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