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玩概念、添噱头甚至靠耍杂技等手段,个别江湖艺术家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手段之出奇令人咂舌。
又到了一年3·15,在过去的四期报道中,本报记者已经详尽地勾勒出江湖“艺术家”混饭吃的炒作手段,值得警惕的假简历、假大师们的人物肖像,提醒艺术爱好者或者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们注意。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向省内60余位真正的艺术家发放了调查问卷,范围涵盖了30岁~60岁的中青年艺术家。另外,多位艺术从业者、爱好者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业者:对造假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
读者赵忠明先生曾是某高校美术教师,浮沉数年,始终没有放下自己对美术的那份热爱。“我不认为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大师,我的老师们不这样称呼自己,我的同学、朋友们亦是如此。”
赵先生认为,美术创作也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不应该在经济上区分得如此明显。”他坦言,与仍在“圈”内的朋友们相比,自己经济条件或许差了些,但思想与创作是非常自由的。
“想画就画,不必参展,不用开会,有人认可与之欣然相交,他人否定也没人诋毁、排挤,充其量是自娱自乐,我甚至有点觉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艺术产业从业者王先生表示,对于圈内的这些造假与炒作现象,虽然深恶痛绝,但也是无可奈何。“生意就要赚钱,对于艺术评价的风气就是如此。至于真正懂艺术、懂价值的人毕竟太少,”王先生说,“所以明明这种事情令人不悦,但也不得不如此。”
艺术家说:不要片面指责,艺术家也是弱势群体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调查统计中,接近三成的艺术家在“如何看待依靠画外功夫取胜的艺术家”这一题目时,选择了可以理解、可以考虑;而近六成的艺术家也表示,对于自我炒作的艺术家水平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在水准以上的。
在某画种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李先生表示,其实艺术家某种程度也是弱势群体,单纯指责艺术家炒作并不公平。李先生告诉记者,一般艺术家都有固定的经纪人或者合作方,如果对方出于经济利益要求参加炒作、宣传活动等,艺术家很难拒绝。“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的笔下,那么它与作者的关系就并不大了,他人的炒作、包装,是现在社会上主流的手段,甚至连鉴别真伪的权力都不在艺术家手中。”李先生表示,虽然不排除有人存在着浑水摸鱼、搅乱市场的行为,但有些艺术家也只是在无奈中作出妥协。
■短评
不辜负时代
更要担起时代的责任
江湖、炒作,结合在一起肯定不是好的词汇。我们身处于这个时代,在这个艺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中,艺术家正应该坚持操守,创作出更多、更符合时代审美与发展节奏的伟大作品,这是历史赋予艺术家的责任,也是从画匠到艺术家再到真正的艺术大师所需要经历的必由之路。
不辜负时代,就是要有主观意识地肩负起这个责任,永远驱动着自己,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惟其如此,才能说“为往圣继绝学”,才能说“艺术成为时代的良心”。
愿中国艺术之火长燃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