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100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欣赏者更是茫然。
当代著名艺术策展人杨建国:综合视野审视当代绘画
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绘画标准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的固守传统,有的从西方留学归来,有的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创作,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则是以综合性的视野、多角度的立场来审视创作,评判绘画艺术。
时代发展使得审美打破常规,从立意就要具有当代性。诸如古代侍女、老者的形象就需要画家以新的形式呈现。
评判一幅作品好坏,个性的绘画语言经常是要谈及的。个性的东西有好有坏,主要看绘画语言所达到的高度。以吴昌硕为例,他的笔墨功夫对比其他的艺术家,基础深厚,他对笔墨的要求,对色彩的控制、构图把控上的能力是很多艺术家难以企及的,这是他的个性语言。当代热衷于符号性创作的艺术家,其初衷是形成自己的个性,这并不是坏事,但不能抛离绘画本身,以符号作为创作标志。
个性的东西要合情合理,避免刻意形成符号性的语言,适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语言,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画家熊广琴:传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难以三言两语回答的复杂问题。中国画从原始形态到它自成体系的高度成熟阶段,始终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发展流变的过程;至20世纪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多舛命运,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革新,当下已呈多元趋势。多元带来了活力,也模糊了中国画的边界。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其本民族特性已是严峻问题。
作为其表征的中国画,发展至21世纪局面也是相当复杂,可大致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三类。这里略说“传统型”的中国画,其重要特点是强调“写意性”、“计白当黑”、“意象造型”,“散点透视”讲究“面面观”;讲究格趣的雅正和意境的“自然”;但最重要的特点还是“以线述形”、“以书入画”,核心是“笔墨”。如“折钗股”、“屋漏痕”、“莼菜条”、“印印泥”,如“平、留、圆、重、变”,如“浑厚华滋”、“刚健阿娜”、“内敛含蓄”等都是传统中国画论笔墨的方法和价值判断。
中国画独特的重“内美”和“静气”的诗性表达,正是赖笔墨形式这一根本,去实现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追求。
当代著名书法家、艺术学者黄君:市场炒作扰乱艺术审美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任何标准不能由外行制定,而是由自身出发。对于中国书画作品的价值评判,一方面由艺术家本身的造诣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来决定;另一方面离不开他的名气和身份,即非艺术因素。
艺术市场化以来,由于当代书画发展的繁荣远未达到高水准,受市场炒作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艺术市场却颠倒了这两者的关系,非艺术因素使得原本争议不断的评判标准体系更加混乱。在市场的推动下,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与市场价格从未像现在结合得如此紧密。作为一线的投资买卖市场,拍卖和画廊的投资人虽推出了一些有实力、有价值的艺术家,但只看名头、社会关系,一味迎合市场的运作模式,给那些善于炒作的艺术家以机会,借助假卖假拍,刺激了评判标准多样的乱象持续泛滥。
随着对传统的认知,艺术市场稳步回归艺术本体,那些有扎实功底、深厚笔墨根基,对社会抱有人生理想和社会信念的艺术家会被逐渐认知,争议不断的中国书画价值评判体系也会日渐清晰。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