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亦奕
史前时代,画在洞穴石壁上的图案可视为一种远古的涂鸦。现代意义上的涂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纽约和费城,是一种结合了“嘻哈文化”的涂写艺术。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等地的涂鸦团队开始涌现,涂鸦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随着网络的普及,涂鸦者数量、作品规模不断增长,俨然形成了一种街头艺术、一种公共艺术,甚至是一种“文化”。
3月7日,位于北京的艺术仓库 Art Depot推出了意大利摄影师马提亚(Mattia)的涂鸦摄影作品展“A Walk In Town”。摄影师Mattia曾经在重庆生活了8年,自2013年搬到北京后,通过iPhone记录了他在北京生活中发现的涂鸦作品,或是“群魔乱舞”式的抽象图案,或是更具人文色彩的纸模涂鸦,数量达数百件。他还在Instagram建立了自己ID “Signs_of_Art”(艺术标志 ),与大家分享北京的墙上艺术品。本次展览精选出其中的21幅作品予以展出。近日,《美术文化周刊》记者走进了艺术仓库,亲身感受这位外国摄影师眼中的北京涂鸦艺术。
美术文化周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中国的涂鸦艺术,北京的涂鸦艺术为何吸引你?
马提亚:大约10年前,我在重庆工作时,听了一个学习意大利语的中国学生的建议,去参观四川美术学院在黄桷坪的老校区。那里的坦克工厂已经变成艺术家工作室,周边的住宅外部几乎全被涂鸦覆盖,从那时起,我便对中国的涂鸦产生了兴趣。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将街头文化的涂鸦与城市建设完美混搭,很有特点,我常常建议到重庆的朋友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搬到北京后,当我再次来到798艺术区时,发现这里的涂鸦风格多样,更新很快,且经常与其他艺术形式搭配在一起展示。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艺术。这里的艺术形式非常多样,但不是仅限于画廊,还有在墙上的涂鸦艺术。涂鸦艺术的“保质期”非常短暂,我非常想留下它们,所以当我每次碰到喜欢的涂鸦作品时,我就会用我的iPhone记录下来。即使这些作品消失了,我还可以从我的摄影作品中找回对它们的记忆。
美术文化周刊: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展出的作品,以及为什么要举办此次展览?
马提亚:我对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是这个城市给我的奖励。展出的21张作品都是我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涂鸦艺术品是一种短暂的美丽,难以长期留存,可能昨天的作品尚未被人们记住,今天就被其他作品所覆盖——这次展品中至少有16件已经被覆盖了,其中包括我很喜欢的《落水狗》。这是一幅非常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涂鸦作品,画面中的狗从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跳跃出来,与我之前在意大利见过的卡拉瓦乔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看来,城市的街道上涂鸦无处不在。它们静默无声,却在无声中记录并流露出作者们的心境。我能说出每张照片背后的含义,但是我更愿意观众自己从展出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美术文化周刊:当今,西方的涂鸦艺术呈现出什么趋势和特点?
马提亚:在欧美,街头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政府请来涂鸦艺术家来为枯燥的建筑物及水泥外墙添加色彩,并把它们变成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比如说巴西双胞胎艺术家Os Gemeos以巨型的涂鸦和流行艺术画作而为人熟知。他们受邀约涂遍了世界各地的街巷和高楼,还走进了当代艺术最有声望的几座艺术博物馆,拍卖价格也持续走高。他们在美国当代艺术馆(MOCA)的“街头艺术”群展中的装置艺术让人难忘:画满黄脸的架子鼓,随着敲击从身后挂满音箱和灯饰的墙面上放射出阵阵音响和灯光,迎面墙上一扇扇造型迥异的门板和黄色面孔好似圣保罗民居拥挤不堪的后街。
上世纪80年代,涂鸦传奇人物凯斯·哈林与另一位艺术家在西德的柏林墙上涂鸦,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涂鸦墙。他为意大利比萨的一家修道院的外墙绘制的巨幅涂鸦已经成为除了比萨斜塔以外游客的必去景点。20多年过去了,哈林的涂鸦大多已被岁月抹去。但他的涂鸦艺术依然被世人热捧,各大时尚品牌与他的凯斯·哈林基金会合作设计了多款以他的涂鸦元素为主题的服装、鞋子、香水、泳衣、首饰等产品。我认为,将传统的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是涂鸦艺术未来的趋势。
美术文化周刊:著名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作品近日出现在加沙废墟,引发舆论热议,对于反战题材的涂鸦作品你怎么看?
马提亚:和柏林墙一样,加沙墙是涂鸦艺术家的圣地。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艺术家都会到这片带着政治意味的墙上创作,班克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十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现实生活和反战内容为题材的作品,每一次创作或展览都能引发各界关注,说明自由与民主、和平与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永恒主题。作为涂鸦艺术家,在充满禁忌的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精神状态是其创作的源泉,是其挑战既成惯例的动力,也是涂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美术文化周刊:你认为涂鸦艺术在中国或者说在北京有发展前景吗?
马提亚:街头艺术在不断演变中,今天和明天可能都在变化。拍摄涂鸦艺术也是为了告诉大家街头艺术的重要。如同大多数外来文化一样,中国渐渐以欢迎的姿态接受了涂鸦这个新生事物。随着很多国外的涂鸦人士来到北京,除了留下了作品,他们还和北京的本土涂鸦艺术家合作交流,并带来了不少经验和技法。我认为既然是在街头涂鸦,就要融入环境,内容上要注重表达中国地方和民间特色的东西,涂鸦者应保持着原始的“涂鸦精神”,用强烈的色彩和形状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好的涂鸦作品一定能带给公众正面效能。
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很多城市选择在动漫园区、文化创意园外的围墙,设置一些涂鸦墙。长达730米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南路,作为涂鸦墙的历史由来已久,几乎都是学生们的作品。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全长1.25公里,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汇集地。昔日在西方带有批判精神的涂鸦艺术在中国落地开花,成了政府组织的文化行为,进而形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