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从今年开始到“十三五”末(2020年),国家和山西将合力筹资15亿元,抢修235处国保、省保木结构古建筑。
近年来,山西文物古迹损毁、被盗等现象,备受外界关注。作为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目前山西登记在册的多达2.8万余处。修复保护任务异常繁重,能否做好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传承的大事。此次高达15亿元的巨额投入,无疑是久旱逢甘霖,给山西文保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山西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说,山西古建面临数量巨大、经费捉襟见肘等难题。近些年来,国家连续两次大项目投资对山西古建筑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特别是木结构古建筑极易损毁,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如初。山西的地上文物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木塔、大殿、木牌楼等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巍然屹立,风采依旧。这是古人高超建筑技艺的成果,更是古人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我们应当尊重和呵护,珍视这些来之不易、不可逆的文物遗产。但不可否认,木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会自然损耗,比如雨水侵蚀、大火焚烧、风蚀虫咬等,如同人的身体一般,随着年代推移,各种零件或多或少会出现破损,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保护和体检、修补,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不要说那些人为的破坏。偷盗、损毁、拆迁等等,都是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难题。但不能一味听之任之,让祖先的珍贵财富在我们手中消失,更不能让后人面对一堆遗迹,去想象古建筑的恢弘、精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山西文保不是简单的一个项目,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这项工程,需要各级文物部门群策群力,全情投入。在财力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当提升修复能力,而非只是修修补补,有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修复工作,结果适得其反,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而是狗尾续貂,不伦不类。
可以这样说,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不仅是一个资金投入的问题,还是一个拼智商、讲技术的活儿。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在木建筑保护过程中,不要出现修了还不如不修,修复成了一次隐形的破坏。文物的不可逆性,不能只在保护上的加大投入,更在于保护中的智慧含量。曾经就出现过一些地方修复后,原有的建筑格局被改变,一些原有的部件被剩了下来,时间不长,就出现裂缝和扭曲现象。这些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因此,在此番大面积的木结构修复中,当以此为戒,真的把好事做好,保护好这些珍稀的文物。
山西古建筑登记在册的国保367处、省保121处。而此次进入修复名录的仅235处木结构古建筑,还有更多的古建筑亟待维护修葺。山西因国宝文物而驰名中外,更是山西人民的骄傲,但盛名之下,山西文保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更当引起各方关注。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各种渠道的宣传,让那些沉睡在荒野中的文物古迹焕发光彩,受益于民。在山西传统文化传承和山西旅游发展上,应当让这些点缀在三晋大地的文物古迹,发挥其巨大的优势,造福子孙后代。
本报评论员 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