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吉彦
当我们置身于罗马古城,当我们触摸着莫扎特故居的时候,却讲不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书写了哪些历史,这是何其悲哀。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说:“中国顶级的文物古迹急需顶级的管理。把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在哪儿?子孙会骂我们败家!”(据新华社)
作为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樊锦诗委员对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有着深刻认识,她的呼吁再次为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物可谓丰富多彩。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如今环顾我们的四周,却越来越难以找到文物的影子,越来越难以体会到文物带来的精神享受。数据也印证了文物的快速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到破坏,23年间我国约有4.4万处曾登记过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年均消失约2000处。
尽管《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规定非常明确,但对文物的破坏仍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利益驱动下,有法不依,违法难究,以权代法情况严重。洛阳隋唐古城遗址被高尔夫球场侵蚀、屹立在南京市达220年之久的颜料坊49号宅院在房企野蛮施工中被毁、距今有900余年历史的安徽泗县释迦寺被现代建筑取代……很多事实表明,正是逐利冲动之下,大量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经历千百年岁月形成的街巷被毁于一旦。
一位意大利导演自豪地说,在意大利拍历史剧,根本用不着在摄影棚里搭景,将马路边的广告牌一撤,就是自然完好的历史画面。反观我们的许多城市,文物被越来越多地拆除,即使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名存实亡,代之以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小巷的宁静,没有了青砖瓦房,更没了历史的厚重。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是各种文化符号的集大成者,只有这些文物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我们从哪儿来,过去我们的祖先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态度,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文化态度和思考。当我们置身于罗马古城,当我们触摸着莫扎特故居的时候,却讲不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书写了哪些历史,这是何其悲哀。
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对文物的破坏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观点无疑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唯有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文物不正确的看法,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文物,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乃至被政绩主导的陷阱中,才可能让古人留下来的遗产不再蒙羞,才不会愧对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