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场 柯鹏(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
将一些没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高价买回来,时不时地拿出来欣赏一下,或者在同好面前炫耀一番,这可能就是所谓“收藏”的通俗解释吧。喜欢的东西看久了,收藏家自己也会动些心思,解解手痒,自己模仿一下,体味一下心爱之物的工艺难度,更加多几钱喜爱。在书画收藏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也许可以算上两位皇帝:宋代徽宗赵佶和清代乾隆爷弘历。
有宋一代,徽宗在本职工作上表现得一塌糊涂,最后独死异乡,落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也”的悲催评语。在他皆能的诸事中,收藏和创作是两样最厉害的。徽宗的艺术品收藏的体系可以通过他主推编纂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窥视一二,而他创立的官办画院体系,甚至还流传影响到现如今。徽宗留下的墨迹不少,虽然其中很多被认为是枪手所为,但仍可以算作是领导认可的,依然算数。徽宗的招牌御笔瘦金体独步天下,斯文白净,瘦骨嶙峋。个人风格组后明显。
与晚景凄凉的徽宗相比,乾隆弘历自称“十全老人”,在位六十年搜尽传世名作,编著收藏档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等,更把历代法书名篇刻石传拓,聚成《三希堂法帖》留世。乾隆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可惜并没有象徽宗一样独创出一派书风,反而在其收藏的作品上大量题跋,堪称古代的微博和微信。不管后人对乾隆的鉴赏水平作何评价,在大大小小的拍场上,乾隆在拍品上的痕迹往往也成为土豪们大胆追高的定心丸。
近日笔者看到影视大亨王中军的绘画作品展览信息,再对比起他手中收藏的近现代艺术名作,王中军的绘画作品就像是打发无聊周末时光的名作模仿。媒体却念念不忘王中军收藏的作品价格猛翻,似乎有点打扰了收藏家们的雅兴,又或者是一种不自觉的高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