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关山月“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日前开讲,此次主题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主讲,围绕着“美术馆与文化记忆”的年度主题,他带了一场题为“美术馆与城市发展”的讲座,以美术馆的形成脉络入手,深入解析了美术馆与城市发展的联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针对美术馆的功能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美术馆的建设而言,要与城市关联,注重在地城市的艺术状况。
据宋教授介绍,截至2013年,中国有332所美术馆,藏品557643件套,观众2856万人次。相对于我们国家300多个城市来说,美术馆的数量仍然偏少,结构不尽合理,高质量展陈数量,观众少,专业队伍建设也有待提高。尽管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几年,美术馆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宋向光称这是让国外同行吃惊的速度,美术馆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入市民生活当中。
在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的同时,如何建设有城市个性特征的美术馆?宋向光认为,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需要与城市建设关联起来,比如在地性,美术馆应该关注在地城市的现状、市民发展状态、在地文化传统和艺术品种、在地艺术家群体等。同时,他也强调,美术馆应该有开放性,关注城市各个社群的发展,让艺术进入社群,让社群融入美术馆。
近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博物馆发展的举措,对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方面提出强化教育功能。通常被大众认为“高冷”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接地气”,通过展览拉近大众与艺术的差距?有专家针对此问题展开争论,有一方认为,博物馆一直被呼吁要放下身段、打开大门、拆掉院墙。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功能日益弱化,参观博物馆成了“游乐”的代名词。
在宋向光看来,首先要对“娱乐”一词有准确的解读。他指出,并不能把娱乐性与互动性参与性混为一谈,“一些娱乐项目往往是单点的,只针对认识某一种器物,缺乏整体对博物馆教育的通盘理解。国外博物馆一直倡导将娱乐融入教育。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也在尝试以活泼的、生动的方式来普及展览知识,将严肃理性的内容设计与轻松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总之美术馆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