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我们还缺怎样的博物馆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我们还缺怎样的博物馆

我们还缺怎样的博物馆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近年来中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博物馆,不少博物馆的硬、软件或新潮尖端,或美轮美奂,藏品之丰富,多媒体和光电器材之炫目,都令人眼花缭乱,至于博物馆的多功能化使用,纪念品开发,则更是各地最擅长的“功课”,在有关政策的扶持和热心单位、个人的资助下,博物馆的公益性“短板”也一天天得到弥补。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隐约觉得,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博物馆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活着的军校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42街的长途客车站,您可以搭乘长途车,去两个半小时车程外的西点军校,去凭吊这座历史和现实交错的美国武装力量之根。这座成立于1802年的军校培养过南北战争时敌对双方的主将罗伯特。李和格兰特,9位五星上将中的4位,大名鼎鼎的巴顿、李奇微和斯瓦茨科普夫,并因“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和“西点军校女学员”之类“内部片”,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更因传说中的“学雷锋”和“孙子兵法教程”,引发了中国游客的浓厚兴趣。

  如今您可以在西点游客接待站搭乘专用游览车,在退役军官(有时甚至会是一名参加过多次战争的退役将军)带领下进行“定点参观”。您可以看到著名的“美国大兵塑像”和大名鼎鼎的南北战争殉难学员纪念塔;可以看到纪念塔旁树林里,无数门古老的火炮,这些都是自独立战争至美西战争,1个多世纪里美军从外国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可以看到埋葬着诸多毕业自西点、历代美军名将的西点公墓,和公墓边祭奠华盛顿以下、独立战争功臣的西点小教堂。当然,您也能在操场、纪念塔或公墓短暂的停留间,有机会见到活生生的西点军校在读学员,甚至有机会和他们合影,这会让您猛然间从历史被拉回现实——这是一支至今仍在全球部署、多处开战的世界最大规模军队,这支军队中相当一部分军官,就一代又一代从这里走出,至今这所军校仍然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没有议员或相应级别要人的推荐,一切免谈。当然,或许会有人告诉您,“学雷锋小组”并不存在,军校里也并没有孙子兵法的专门教程。

  当然,您是无法感受到这些的:“9.11”后,原本半开放的游览变成了如今的“走车观花”,1小时或2小时的游程,您只能在几个指定地点下车,不经允许不得拍照,更无法进入曾经允许进入的,一座座以名将命名的礼堂、教学楼和纪念建筑内部参观……但您仍能贴近这所军校,感受到这个美国名将摇篮的历史与活的生命。

  如果觉得只有富国才有这样“校馆一体”的博物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非洲腹地的内陆国马里,古城廷巴克图有座著名的桑科尔大清真寺,这所集古建、知名清真寺和著名学府于一身的“马里瑰宝”始建于1325年,至今已有690年历史,近700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既是清真寺、大学、图书馆,也是博物馆”的特色,任何人都可入内参观(但不许拍照),用黄泥垒成的建筑虽然遇雨即坏,但同样用黄泥修补后却总能“整旧如旧”,因此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昔日“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学府”的风韵。

  与之相比,中国显然还缺乏这种“校馆一体”的学校博物馆,尽管一些名校同样有悠久的历史,但或已不复学府身份,而成为单纯的博物馆、纪念地,或人去楼空挪作他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近年来一些大学也尝试开放校园,却总给人一种“收费公园”的感觉,而缺乏那种“亦学府、亦博物馆”的独特意境。

  场景的还原

  比利时的滑铁卢战争博物馆号称“世界上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古战场”,自2013年5月9日起,比利时人又斥资4000万欧元进行战场还原,准备赶在2016年6月18日、也即滑铁卢战役200周年纪念日竣工,届时这里的古战场将进一步“修旧如旧”,而博物馆将搬到地下,“正日子”当天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场景还原活动,届时将特邀意大利导演弗朗哥。德拉格光临,拍摄一部回忆性的4D影片,届时人们将看到被戏称为“龙虾兵”的英国步兵大战头戴熊皮帽的拿破仑御林军的场景,服装、军械、阵势都将力求“复古”。

  这种“场景还原”式的博物馆在欧美比比皆是,如美国葛底斯堡(南北战争)、加拿大魁北克城(英法魁北克战争)和尼亚加拉-昆斯顿(第二次英美战争),等等,其共同特点,是平时为博物馆、纪念地,力求简朴、安静(如英法魁北克城古战场遗址,平时就是个开放式的公园,只有军迷才能从“修旧如旧”的堡垒、炮位、工事和地形地物,嗅到昔日的硝烟味道,但一旦“正日子”临近,就会很早大事声张、不惜工本,精心编导一场在真实场景上的“历史还原秀”,如2012年10月13日是第二次英美战争首战——尼亚加拉-昆斯顿战役爆发的纪念日,当地市政府、博物馆和专门成立的纪念委员会早在大半年前就公开了全部活动议程,开设了专用网页,并根据互动反馈多次修改场景还原的细节。“正日子”当天下午3点,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昆斯顿,数以百计的武装人员穿着大红色的英军旧式军服、灰褐色的加拿大民兵制服和五颜六色的原住民服装,拿着老掉牙的燧发枪、长矛和旗帜,拖着前膛火炮,举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战场场景还原,当地媒体《伦敦自由新闻》文章形容,这一天来自加拿大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数量之多,“超过了此前20年的总和”。

  “场景还原”要求在非“正日子”尽可能保持场景的原貌,博物馆必须耐得寂寞,而“正日子”则力求严谨和“真正的还原”,力求每个参与者及其道具都是“会走的博物馆藏品”,不能有轻率的修改或走样,前面提到的尼亚加拉-昆斯顿“200周年”,当年战役开始的时间原本是凌晨3点,博物馆和组委会觉得不方便,改为下午3点,为此特意在官网上公示修改理由以示郑重。

  与之相比,国内一些号称“场景还原”的所在几乎都变成了俗不可耐、几无“仿真度”的“古装商演秀”,甚至一些正规场景博物馆也未能免俗,“关公战秦琼”式的“穿越”展品比比皆是,剔除花哨的“声光电”,还能剩下多少“博物”的积淀?

  别有意味的情趣博物馆

  在美国南加州阿尔塔迪那市,有座始建于1972年、落成于1976年的香蕉博物馆,

  这所博物馆并不仅以收集香蕉品种为目的,而是萃集了多达一万七千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从香蕉酒、香蕉防晒油、香蕉牙膏、到香蕉化石、有色玻璃制造的香蕉模型,直到香蕉造型钟、香蕉挂饰和雕刻,甚至79本香蕉题材的书,44首歌颂香蕉的歌曲,简直应有尽有。

  这一切,都是馆长兼国际香蕉俱乐部主席巴尼斯特——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巴纳纳尼斯特”(香蕉人)——历尽三十多年艰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从世界各地精心搜集而来:俱乐部对外开放,只要一次性缴纳少许会费,任何人都可成为终身会员,获得一枚香蕉别针和一张香蕉会员卡,并根据其向博物馆捐赠展品的多寡,授予“香蕉硕士”、“香蕉博士”等学位。博物馆和俱乐部还推出一系列香蕉纪念品,如纪念钥匙圈、纪念衫甚至纪念车牌,并定期举办香蕉野餐以及吃香蕉和剥香蕉皮大赛。会员们对这种收集展品的技巧非但不以为嫌,而且十分欣赏配合,对博物馆和俱乐部推出的各种纪念商品和活动更趋之若骛,甚至互相以“香蕉头衔”称呼,巴尼斯特本人就自封为“首席香蕉”,经常身穿缀满香蕉图案的鲜黄色西装,佩戴香蕉领带、徽章和戒指招摇过市。

  “对我而言,在这快节奏的疯狂世界里,香蕉是国际微笑、良好健康和正面态度的象征。”这位首席香蕉对博物馆和自己的造型相当自豪,他认为,现代人压力太大,需要香蕉博物馆这样轻松场合和氛围的调节、平衡。

  这样别具意味的“情趣博物馆”在欧美比比皆是,各具情调,如“国际象棋博物馆”、“玩偶博物馆”等,其共同特点是低成本、高互动性和一切从兴趣出发,就拿“香蕉博物馆”来说,法属马提尼克、德国马尔姆、美国华盛顿、台湾旗山镇等许多地方都有,但风格、主旨却因创办人的口味大相径庭,各有千秋。

  中国一些地方近年来也曾先后出现过类似的情趣博物馆,但或昙花一现,或勉力维持,或风光几天后名存实亡,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未能为这类博物馆营造适宜的“气候”,值得好好反思一番。

  不“博物”的博物馆

  在加拿大,有许多纪念日,其实基本上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年5月18日的博物馆日也不例外,被许多家庭当作“亲子活动日”,父母带未成年子女去博物馆共度半天时光,成为这一日里最常见的一段风景线。

  北美人并不习惯按公历过纪念日,而更喜欢按星期,博物馆日的法定日期,是每年的5月18日,但在加拿大,许多博物馆是选择18日前或后的一个周六,举办博物馆日活动。2014年的5月18日是星期天,许多博物馆这一天并非工作日,不仅如此,这个周末还适逢“维多利亚日”(5月25日前的星期一)的“长周末”,许多家庭选择这难得的公共假日,阖家去郊外或美国休闲,或多或少影响到博物馆日的人气。尽管如此,许多博物馆还是兴致勃勃地提前一天,举行了有声有色的博物馆日活动。

  在加拿大,最热衷举办博物馆日或其它互动活动的,是那些遍布几乎每一个社区的社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通常附属于社区图书馆或活动中心,规模很小,藏品也不多,笔者住处附近的社区博物馆只有一间屋子,没有一名在编工作人员,平时由社区活动中心职员兼顾,举办活动时,则更多依靠社区内热心义工们的帮忙。

  有个别社区博物馆的规模也会显得很大,如卑诗省列治文市海滨的史蒂文森社区,就有个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大型社区博物馆,这是因为该社区历史上曾是大温哥华的渔业加工中心,社区博物馆的馆址,正是早已废弃的昔日渔业加工重中之重——鱼罐头厂。

  “博物馆”的“博”,意思是“很多”,“博物”的意思,自然是馆藏丰富,应有尽有。但加拿大是个建国历史并不悠久的年轻国家,包括温哥华、卡尔加里等知名都市,开埠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许多社区的历史就更短,以介绍社区掌故、文化为特色的社区博物馆,所藏之“物”,也往往并不怎么“博”,即以本人所居住的卑诗省素里市弗里特伍德社区为例,不大的屋子里,点缀着社区创始人(一名希腊移民、一战老兵)的半身铜像、事迹简介,一些社区不同时期建筑、名人的图片,几件表现社区创建前、当地原住民文化、风俗的工具、服饰和手工艺品,这些就构成了一座社区博物馆的“基本展品”。平时这里大门敞开,在图书馆读过书,或在活动中心玩累了的孩子,往往会被家长带来这里,休憩之余,重温一下社区草莱开辟的艰辛,了解一点社区的历史、人文和特色。加拿大虽然年轻,却十分重视对社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在这种看似冷清、乏味的“随便逛逛”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博物馆日或其它活动日,社区博物馆会一下子热闹起来,工作人员和义工们会早早在活动中心张贴海报,发放通知,列出专题活动的内容,这些活动形式简单活泼,但亲切、注重家庭和互动,有时是本社区知名人士的“绝活”表演或成就表示,有时则会是带领孩子们绘画、做手工,所做的内容,则和博物馆展览或活动主题有关,奖品并不值钱,却很吸引孩子们。

  像史蒂文森“鱼罐头厂”这样有特别内涵的社区博物馆,活动特色就更鲜明,博物馆日前后也恰逢该社区“渔人码头”最旺的旅游季,还原罐头厂昔日盛况,让参观者从参观和互动中,感悟这里几十年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体味至今依然留存的渔人文化,小朋友们甚至可以在指导下亲手体验一下——从拼图、绘画,到全家制作一艘仿真度很高的大比例木帆船模型,博物馆不仅会提供原料,还会提供从锛凿斧锯到小车床在内的各种设备。

  并非每个国家都是文明古国,博物馆也未必非得“博物”才吸引人、才有价值,敞开大门,突出特色,强调互动,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形成逛博物馆的习惯,使长大后的社区居民对本社区文化了解、有归属感,中国最缺的博物馆,或许不是“高大上”的大型馆,而正是加拿大这些并不“博物”的社区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文化所最缺乏的内涵,或许也不在藏品之丰富,馆舍、设备之豪华现代,而在这种渗入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地气”吧?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