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一定是一场预言。是为都市时尚生活所写的一个不那么激进的企划案。
新天地旁的太平湖公园里,搭起了有着高高穹顶的展厅,大大小小的屏幕把参观者笼罩在星月夜和太阳花田里,循环放映的 3000 多幅图片被分为五个乐章,在 35 分钟内将梵高的一生演绎完毕。展览尚未开幕已经成为城中热事,预售票卖爆了,主办方保守估计展厅一个小时内可以接待约 1500 名观众,当然还可以更多。
4 月 28 日的媒体和贵宾预展,聚集的人潮把一般艺术展览甩出几条街。还有持普通票的观众以为当日展览已对公众开放,兴冲冲赶来却进不了展厅。展厅里的情况很有趣,再也没有恼人的工作人员阻止你拍照了,所有人都在拍,拍 360 度全景图、拍视频,于是大屏幕前是小屏幕,小屏幕里的影像看上去反而更清晰。烟斗里的烟冒出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开往阿尔勒的火车徐徐前进耳边是亨德尔、扬·提尔森和舒伯特的音乐。除了“视听盛宴”,我想不出别的形容词。
再也没有恼人的工作人员阻止拍照了,所有人都在拍,拍 360 度全景图、拍视频展览的包围感还体现在别的方面,除了场馆的艺术品商店、根据《夜间的露天咖啡馆》还原的咖啡馆,冠名商凯迪拉克适时将“艺术与科技”作为新款概念车的设计理念,连旁边新天地里的商铺也加入进来,楼层导览单页印上了《星月夜》,茶叶店、蛋糕店和香氛店甚至都推出了“梵高款”,它将时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只要走进邻近街区,不去看一看展览几乎都要脸红。
早在去年年初,展览就开始预热了,当时有人激烈地认为这种做法亵渎艺术,我一点也不同意。一方面,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的“老人”,在面对新事物时我总是小心翼翼,不轻易反对,以免被认为是老古董;另一方面,我也确实认为如果高清投影技术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看到更多细节,并且花一百块钱就可以打包不同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藏品,当然是件好事。
结果还是低估了展览的“颠覆性”,因为我仍抱持着欣赏架上绘画的传统方式,想要看清细部、研究画面结构,以及最基本的,希望画是静止的。然而此项名为 SENSORY4TM 的感映技术并不是为此而设计的,它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时空游乐场,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试图复原梵高看到的星空,但所有图像几乎都是模糊的而且转瞬即逝,仿佛刻意提醒你一切都是虚幻。说它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很可能并不是讽刺,因为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在 20 世纪的思想史中就已经被认可了,而对梵高作品的这种再创造正好符合人们对当下世界的认知;可能那种试图追溯历史、回到后印象派绘画创作语境的观展方式,真的已经和架上绘画本身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致了。
SENSORY4TM 的感映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时空游乐场,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我比较遗憾的是,当我们自信和自豪科技能够随时随地满足所有感官的需求,人类却不只面临感性的退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想象力的萎缩。绘画不是为了让观看者在物理上进入创作者当时当地所处的情境之中,伟大创作的意义恰恰在于使他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观看方式。梵高把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浓缩在画框之中,他没有提供现成的风景,但凝视画面,可以看见背后无限的苍穹。而感映技术模拟了一篇笼罩我们的天空,可它提供的世界,不可能比展厅更大了。
于是我不可抑制地联想起 Apple Watch 发布时和朋友讨论过的一种未来:触屏手机也许将要面临它的末日了。因为眼见不久之后手表加眼镜已经可以完全覆盖手机的功能,手表作为控制器,眼镜作为屏幕,而且这个屏幕想要多大就有多大。一个展览不仅可以没有油画,也可以没有大屏幕、没有展厅。当然这样的预言在电影里早已出现过,只是忽然变得近在眼前。所以说“不朽的梵高”真的不算有多激进,起码它还花了大力气打造了那么多真实存在的超大屏幕。不久的将来,这种目前被认为是新事物的展览方式,也会被人手一副的 Google 眼镜进阶版颠覆的。
世界变化太快,而且越来越快。只能说,在现实生活里拥抱技术是一回事,跨越技术与时间的永恒艺术是另一回事,梵高越是被日新月异的技术“玩坏”,画框里逐渐褪去的色彩就越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