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至9日,由宁波市政府、宁波美术馆主办的 “中东欧国家当代艺术作品展暨中东欧国家美术馆馆长论坛”在宁波美术馆举行,活动也是宁波美术馆开馆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吸引了80多位中国与东欧国家级、省级美术馆馆长参与其中,俨然一个小型的国际美术馆“年会”。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层面的交流之外,围绕着“美术馆藏品管理”与“美术馆公共教育”两大主题展开的中东欧美术馆馆长论坛,吸引了国内各路媒体的眼球。
美术馆作为艺术品保护与社会艺术传播的机构,是美术史发展的重要佐证与研究机构。美术馆藏品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也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藏品直接决定美术馆的形象与气质。在第一场论坛中,美术馆藏品的功能发挥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藏品不能只“藏”不“品”。在高度重视藏品的修复与保护的前提下,不断研究与考证作品背后的学术价值,要让美术馆的藏品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对藏品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艺专时期”的作品,经过多方面查阅考证,对作品进行了修复梳理,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并推出了专题展览,整体展现艺专时期的教育和创作面貌,填补了艺术史的“空白”。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在论坛上表示,“美术馆不是一个建筑式的驱壳。有了优秀的藏品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去宣传,推向社会,这样的美术馆才能活起来,才有社会公信力,藏而不用,等于无用!”
藏品从群众中来,教育到群众中去。藏品是美术馆专业上的职能体现,公共教育则是它的另一只“翅膀”。除了专业院校教育,美术馆更多地承担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美术馆也从“展览陈列”向“展览研究与展览教育”转变。浙江美术馆提出美术馆不能只看展览,在展览之外还能提供什么。浙江美术馆建馆以来一直以“低门槛高内容”为宗旨,一年220多个公共教育活动,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并且招募专业院校的志愿者,结合专业优势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捷克美术馆的尤里科娃则提出了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公共教育活动,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活动中,改造基础设施,专门策划针对残障人士的展览,将教育服务的触角伸向了更多的人群。莞城美术馆与武汉美术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让公共教育走出美术馆”的计划,把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到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走出去,再引进来。吸引更多人走进美术馆,使美术馆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与东欧,相隔5000多公里,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生态,因为一场展览和一场高峰论坛,实现了零距离的交融与碰撞。不同地域的美术馆,在全球化的今天,向同一个目标努力—让美术馆更有生命力。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