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中国策展人生存状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宝物评论 >> 中国策展人生存状态

中国策展人生存状态

作者:佚名      宝物评论编辑:admin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策划_本刊编辑部   记者_海浪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即展览策划者,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西方艺术圈中所谓的策展人是一场展览的灵魂,就像乐队的指挥,又像一部电影的制片人,控制着整场展览的形式表达、风格走向以及成本支出。

  策展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从边缘到火热,短短二十年时间,虽然出现些乱象,但是很快在艺术生态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艺术的持续发展,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多,策展人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对于公众来说“策展人”这个角色仍然是雾里看花。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持续发展,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多,这一角色如今变得越发活跃……

  策展人:没那么容易

  “策展与艺术生态的现场不再有关联,策展变成了一种——尽管有着启示性角度的——作品研究,策展人又回到了艺术史研究者的状态,虽然他们的作品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展览,但展览只面对知识,也只是生产知识。观众获得的是知识及观念的乐趣,但不是激动。”

  ——鲍栋文《反思策展中的文本中心》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内涌现出众多求新求变的艺术工作者。 80年代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黄金时期,进入90年代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语境,而这一阶段,批评家向策展人角色的转变也悄然开始。栗宪庭、高名潞、费大为、朱青生等一批年轻的批评家走向前台,他们不仅成为了“新潮”的思想引领者,同时,将“策展人”这个角色推到公众面前。由“组织者”到“策展人”的转变过程,伴随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策展人是一场艺术展览、展会的策划人。他们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他们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必须对整个艺术市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同时策展人也会是档案管理员、保管员、艺术品管理员、会计。 

  目前中国策展人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名人、娱乐圈明星以及企业老板、文化官员,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出现,因而各种名头的展览也是乱象丛生。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展览,而留下记忆却是不容易。我们揣度他们为什么办展?想要带给观众什么?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影响?一头雾水,无从获知。

  而“策展人”这个角色在业界也是颇受争议,“到处是展览,天天被邀请去为社会上各种展览的开幕式剪彩。”“无论谁都可以策展,没有门槛。”“找一个在圈子里有点人脉的人物,或者有时干脆就是艺术家自己,找个场地,挂点作品,请一帮圈中人来捧个场,所谓的研讨,也不过是大家坐下来相互吹捧,说点漂亮话,没有真正的批评和学术研讨。”等等,质疑声四起。

  乱象丛生

  目前抨击策展人的声音有很多,认为策展人如同婚礼的司仪一样“走过场”。因为时下各种展览名目繁多,每个展览都形成一种模式——邀请策展人,且每一场展览都要有一个名头,这样就造成乱象。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大亨、画廊老板都喜欢过一把“策展”的瘾,他们可以什么都不懂,甚至什么都不需要过问,只坐享其成就是了。甚至不需要熟知各种艺术媒介如油画、版画等的特征。娱乐明星李亚鹏在做一个画展时,就有人质疑“李亚鹏也能做策展人啊,这世道不仅人人都是艺术家,而且人人都是策展人”。

  记者曾经参与一个很糟糕的展览,是一个朋友所做,取名为“新文人画最具XXXX展”,而实际上,作为策展人的朋友却连什么叫“新文人画”也没弄清楚。整个展览寥寥二十余人,所有的流程乱得一塌糊涂,而策展人只会不停地与每一个到来的嘉宾合影,满场下来,尽是合影。

  在展览前一天,连研讨会的参与人员都没有定下来,研讨会的学术质量可想而知。会议胡乱进行了几小时,嘻嘻哈哈一顿“庆功宴”,一切便回归原来的沉寂。自那之后,记者便一直疑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展览?”

  尽管如此,“策展人”这个身份看起来还是很光鲜的,人们总是对他们肃然起敬。于是,有的人便顶着“策展人”的名号,“坑蒙拐骗”。就在前不久,记者偶然在一个艺术群里,看见关于记者熟知的一个“策展人”的争议。有人说:“他打着策展人的幌子骗了一对闺蜜,应该受到谴责。”有人说:“他从我这里骗了画然后就失踪了。”有人说:“他根本不是什么策展人,也根本没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这些信息,虽不知真假,但从中可以窥得某些“策展人”背后的道德操守水准。

  策展人应有专业性与独立性

  策展人贾方舟认为,现在的策展都是被动的。比如画廊、文化机构、艺术家等邀请,他们要求有一个什么样的展览。由于这些展览与经济和利益挂钩,使得策展的意义大打折扣。

  在贾方舟看来,策展人应该把握问题,策划带有思考的展览,而非应酬式的展览。策展人必须具备思考的能力,主动去选择主题,寻找自己的方向。当有好的想法后,必须解决资金问题,他比批评家玩得更大一些,这就考验了他的综合能力。无论是群展还是个展都是人对艺术上的把握,对学术上的把握,从学术角度去判断一个问题,一个主题,判断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价值意义。一个策展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对艺术家的作品,能在艺术上做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做出判断。然后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使之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

  而详尽的策划书、批评家资源、完善的人员编制、操作体制、基金会资料库、赞助商资料库、场地资料库、时间安排表、观众会员名单资料库、媒体资源与价格等更是必不可少,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提升展览的价值和学术地位。

  另一方面,策展人的独立性尤为重要,策展人这个角色以前就叫独立策展人。

  但是,策展人真正依附的是权力和知识,艺术家叶永青说:“知识和权力在一起,总是要出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知识能不能影响权力是当今中国策展人的问题。不能让知识变成权力的帮凶,资本的权力也好,政治的权力也好,甚至一些小小的权威的权力。而有多少个策展人可以去挑战这些权力,或者跟这种权力形成一种对话呢?非常难,因为所有的砝码可能都在权力和资本那里,今天的策展人很可能就是为权力工作的一分子,甚至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寄生虫。”

  因此,叶永青认为,策展人需要独立性,建立起真正值得尊重的视野和判断,而且要在这个系统里生效,他不是一个批评家,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展,做展就需要钱,“所以中国的策展人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了最丰富的五花八门的权力和各种机构合作的方式,能游离权力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策展人最大的问题是做一锤子买卖,没有历史的情怀。”

  在叶永青看来,今天的许多策展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策展人,他们具有真正国际的视野,也有对世界的了解,很鲜活地在挣扎寻找方向,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以前的批评家,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与视野。今天能够建立起讨论的方式,策展人带着一些问题很诚恳地去跟人谈话,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