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罗中立亚洲巡回创作展“立语行艺”在佳士得上海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展出了罗中立40年来的油画及雕塑,其中包括他的第一件油画创作《故乡情 彭德怀》(1978年)以及毕业创作《故乡组曲》,后者间接促成他成为了1983年四川美院油画专业唯一的公派出国学生。
当艺术家步入陈列着自己作品的展厅时,一位老者拿着一本1981年出版的、以罗中立名作《父亲》为封面的《美术》杂志来请他签名。1980年,正在川美读大三的罗中立以巨幅油画《父亲》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赢得关注。此后,这幅油画不光成为画家本人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坐标之一。在不同时期,艺术评论者将不同层次的意义附着其上。
在一场为时1小时的媒体沙龙中,罗中立反复向记者们提到“乡土”这一概念,并将自己近40年的创作归纳为“乡土题材”。而这种乡土题材又是“以人性为主线”的。其实从《父亲》以及《故乡组画》开始,罗中立对乡土题材的选择已经展露端倪。然而,真正有意识地将“乡土”作为一生创作的主线,还是在他自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归国之后。
对于归国后的感受,如今的罗中立这样归纳:“要问我出国最大的收获,那便是知道了以后应该如何画画。我已经在心里打好了草稿,就是回到自己熟悉的乡土,寻找中国人自己的当代艺术表现方式。”
青少年时期在乡间的艰苦生活,在现在的罗中立看来是“给今天的艺术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冬天的傍晚,五六个人在农家小屋中,在烟雾缭绕和星点灯光下谈天说地。对艺术家而言:“这样的情景如魔幻现实,又像是一则寓言。”当时的记忆就这样积淀下来,成为一件件作品。
在川美附中读书期间,罗中立曾下乡到大巴村锻炼。当时,他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而邓开选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包括这一细节在内的很多乡村回忆都曾被罗中立在多个场合提及。“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都市化、城市化进程当中,人性的画面我一直停留在我当年学生时代前后,在山区的那些生活,一直不可磨灭,以至于成了我整个艺术创作的源泉。”罗中立在展览开幕前的沙龙中对在场的记者说道。
时代的变化带走了罗中立那一代人记忆中的乡土。至今,他依然经常回到乡间,但那样的乡土已经“和全国一样变化非常大了”。罗中立了解到,邓开选一家人早已迁居城市,开始了外出打工的岁月。但“乡土”与“人性”一直在被画家以各种形式形塑着,对于他来说,那是根植于一代人内心深处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