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东雕刻有三个流派,几个流派融合而成南方玉雕。我也赞同工艺的融合,就像我自己,以牙雕出身,兼刻木雕,又转入玉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艺海
循珍
本期专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刘钜华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林琳
我之前从事的并不是玉雕,而是象牙雕。1972年,我被分配到象牙厂,从做学徒开始。1990年前后,转行做玉石雕刻。当时,由于象牙被禁,曾经从事象牙雕的工艺师都纷纷转行,进入玉雕或木雕行业,尤其是前者接纳了大多数的牙雕师傅。这一个转变对于广州的玉雕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这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冲击,使象牙雕刻的工艺被带到玉雕行业中,影响了玉雕工艺。在此之前,玉雕的雕刻工具是固定的,工艺师雕刻时要把材料靠近工具来雕刻,而象牙雕刻是以工具为“笔”,工艺师手持工具在象牙上雕刻,因此后者更加灵活、先进。这一工艺被从牙雕上移用到玉雕上。另一方面,象牙硬度较低,我曾经在竞赛现场就制作出一个6英寸的象牙仕女,一个月至少能完成30件,而如果是用玉石雕刻一个同等尺寸的仕女,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牙雕的设计、制作速度更高的特点也被借用到玉雕上来,使玉雕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玉雕行业受到的第二次冲击发生在1993年~1994年前后,当时有一班河南玉雕师傅前来广州,用河南玉雕工艺的传统工具雕刻,优点是速度更快,但缺点是不够精细。对于河南玉雕工艺的冲击,广州玉雕并不抗拒,而是“照单全收”,成为促使自己变化的素材。另一次冲击是福建玉雕工艺与广东玉雕的融合。福建玉雕以寿山石的浅浮雕见长,也丰富了广州玉雕的技艺。
广州玉雕行业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变化,我也找到了吸取更多精华的机会。1996年时,我被邀请担任加拿大一家艺术公司的艺术总监。加拿大的玉雕以碧玉为材料,以大面、大块的抽象风格为主,他们对中国的玉雕充满向往,希望我能把广州玉雕的技艺发挥在碧玉上。而我在那里的所见所学,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更多方向。两年后,我回到广州,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独立创作的生涯。
目前广东雕刻有三个流派,广州玉雕、河南玉雕、福建玉雕。福建玉雕追求浅浮雕,广州玉雕讲究通透、镂空,几个流派融合而成南方玉雕。我也赞同工艺的融合,就像我自己,以牙雕出身,兼刻木雕,又转入玉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很多人担心南北融合最终会导致失去个性,我认为这有些过虑了。徐悲鸿学西画入中国画,自成一格。学书法,即使30年间不断模仿各个大师,但字体始终都会保留自己的特征。
就像雕刻艺术不应该过分要求材质,应该赋予一般的材质以生命,“化腐朽为神奇”一样,我们不需要过分追究自己用的技艺到底属于哪一个“门派”。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只要能把敌人撂倒,就是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