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慧超
近日,北京赞华艺术之家举办了关于紫砂壶的座谈会,邀请了大学教授、杂志主编、画家、评论家、收藏家等。与会的人虽然职业不同,但对紫砂壶的喜爱是相同的。大家从紫砂壶的泥料、做工、设计、版权、审美、创新等方面发表了个人见解。本版作了详细采访,希望对紫砂壶爱好者有所启发。
紫砂壶泡茶为什么好喝
张守智 (清华美院教授)
在宜兴的黄龙山上,蕴藏着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甲泥,这种泥矿开采出来后呈夹层状,称为“泥中泥”。一吨甲泥只能挑拣出十公斤左右紫砂矿,经过陈放、打磨之后,方能成为紫砂的原料。
紫砂泥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加上不同程度的火焰烘烤,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颜色。泥料烧到一定火候,颜色特别漂亮,但温度稍一过就开始起泡,变成废品。
紫砂壶泡茶好喝,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材料的双重气孔。分子与分子之间有气孔,最细的分子颗粒里面有结晶水,在烧制当中,结晶水挥发掉,分子颗粒里面变空,颗粒与颗粒之间呈链状结构,因此紫砂壶比起瓷器多了吸水率。
紫砂原料经过80目之后,颗粒有粗有细。在紫砂壶几乎成型、泥料还潮湿的时候,用牛角片随着紫砂壶的弧度不断地按压,把粗颗粒压下去,细颗粒留在表面,紫砂壶因此有了表面不漏水、保温性和气孔率高的特点。用紫砂壶泡茶,茶香很快就会出来。再加上紫砂原料是中性,相比碱性的瓷杯和酸性的玻璃杯,更能泡出气味芳香的好茶。
藏壶先分类
宋双才 (老壶收藏家)
要想把紫砂壶的好坏弄清楚就必须进行分类,不分类就没有识别标准。紫砂壶可以分为实用器、工艺品、艺术作品三类。实用器以喝茶为主,不需要独创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顺手、大小合适即可。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出口换汇,要求美观,注重质量。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壶型和装饰的选择要和主题协调一致。
传统意义上判断优质紫砂壶的标准是泥、型、工、款,要选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大师做的壶匠心独具,技艺精湛,喝茶用却不一定顺手。老的茶壶虽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义,而非艺术价值。
从紫砂壶的历史上看,古人做的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现在普遍认为明代泡茶风气的兴起导致紫砂壶的兴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兴起。有了黄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摆的东西当然要与之相适应,紫砂壶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的紫砂壶重视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可以具体到六个方面:
一、泥料。壶体密度越高越好,要做得像岩石一样。做到密度高,首先要泥好。
二、颜色。好壶颜色很讲究。紫色高贵、神秘;红色端庄、绚烂;黄色如绸缎一般典雅。单是颜色就让人看不够。
三、器型。壶身上看到的所有线条,包括轮廓线和壶面交界面的线条,要有弹性,如树杈、竹枝一般,能立得住,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身筒要有膨胀感,有气感,有空间的张力。
四、比例。壶体造型要协调,遵循章法。
五、细节。壶里面看不见的地方更要做好,无一处不认真。壶的气孔不是一个简单的眼,而是艺术作品里面的一个元素,一看就觉得漂亮,而不只作为透气用。
六、合理。符合壶理和自然规律,刚柔并济,方圆并现,曲直相合。一把壶拿在手里,要看出对比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
紫砂壶设计应该有版权
韩涧明 (《收藏》杂志主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紫砂壶由达官贵人的爱物变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用品,再到今天收藏界的宠儿,甚至发展为一个艺术品代名词,紫砂壶的受众人群更加多元化。选择评价一把壶的好坏因人而异,符合自己喜好的才是最好的。
究竟什么样的紫砂壶价值最高?在机器与工艺不断进步的今天,紫砂壶的做工技艺将达到无所不能,精美程度会越来越高。未来紫砂壶的价值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在这把壶上的创意和智慧,而非做工本身。因此,如何界定和保护工艺师的创意,会成为紫砂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未来紫砂壶领域会出现位于金字塔尖的顶级设计大师,最好的壶是通过他们的设计产生,而壶本身的最大价值就是他们的设计理念。以版权来规范市场将成为紫砂壶发展的趋势。
壶看精气神
张大华 (画家)
紫砂壶的实用价值不言自明,谈到收藏,就不仅仅是实用,还有艺术成分在里面。紫砂壶的收藏首先要看艺术价值。人和物之间产生的变化,是内心的变化。当我们内心对一把壶产生共鸣的时候,就有了兴趣。喜欢才有收藏的欲望,而不是简单地从名气的角度出发,单纯追求市场价值。
紫砂壶的好坏不在于工艺是否精美,而在于做壶人的内涵有多深。内涵是心境,来自心悟、心觉、心明。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每把壶会带来不同的心情。我们所收藏的壶一定是心中所想,心中所向,与生活息息相关。
紫砂壶没有做出来的时候只是一把泥土,经过工艺师的艺术加工,成为美的艺术,让人看到便心生欢喜。做壶人赋予紫砂壶以生命力,是将物质转换为精神的过程。生活中离不开有形与无形。有形是壶的本身,无形则是壶带给人的联想。由对器型的联想,转化为我们精神的享受。
收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不断增加的过程。我们收藏的不只是紫砂壶本身,而是凝结在紫砂壶上的智慧,对自己的精神提升有所帮助。每个人视觉不同,随着心境提高,收藏的境界逐步提高,心与智慧得到成长,从而走上收藏的另一个高度。
制壶者用心做,收藏者用心悟,艺术品是二者之间心灵交流的承接物。只有当收藏者抛去名与利,遵从自己的本心去欣赏一把壶,才能理解制壶者的心境。
名好不如壶好
黄钟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在近期举办的几场大型紫砂壶拍卖会上,单价5万元以上的大师壶不再受追捧,纷纷流拍。相反,一批中青年人制作的、单价千元左右的紫砂壶却受到欢迎。这个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大师天价壶让人望而却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大师壶缺少创新。
目前工艺师职称评比繁琐而混乱,许多人年近花甲才评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些人即使获得大师称号,但以往的时间精力过于耗费在获取大师资格的竞争上,忽略了对紫砂壶的研究和探索。反而是一些青年人,虽然职称不高,甚至没职称,但其作品却凝结着独特的创新理念和艺术气息,他们的作品绝不输给一些国家级大师。据我所知,在宜兴,提起花器,必然是吴俊峰;论绞胎工艺,必少不了周伯娟;周良荣的方器则备受青睐。他们都没有大师的光环,但作品简洁明快,形神兼备,保留传统而又不失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真正玩壶的收藏圈里,有一大批“铁杆粉丝”。
蒋蓉大师曾经说过:“艺术并非一味仿真,一丝不苟地写实、临摹只能出工匠,唯有创造才是艺术,才能成气候,才有出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富有新意的作品,一定能给爱壶的人带来惊喜。
好看好用差好玩
于海东 (艺术评论家)
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走过的路不算短,回过头来看,紫砂壶的变化究竟有多大,就很容易看出问题了。作为一种生活用器,绝大多数的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始终固守传统形态,总体变化不大,可谓一壶成自我,千秋难易容。
宜兴绝大多数做紫砂壶的人习惯跟着师父学,师父又跟着师父学,紫砂的艺术始终在传统的圈里打转。国内习惯以固定的审美观看待艺术,而国外却倾向于以一种变化的思维看待艺术。紫砂艺术要走向世界,就要跳出既定的圈子来创新。
说到好壶,何道洪与汪寅仙两位大师各有说法。在创新精神最强的何道洪看来,好壶首先要好用。而注重艺术变革的汪寅仙则认为,壶好少不了好看。除了好用和好看,还应该好玩。当然,怎么玩怎么赏是收藏家的事。
若不苛求,好用一说在宜兴基本不成问题。但好看与否另当别论。最难做到的是好玩,这一点正是以往紫砂艺人很少花心思顾及到的。为了好用,很多壶的形状看似大小多变,实际上只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动了一下。好用的结果是,只有等这把壶摔碎了才会买第二把。
随着一些学者型陶艺家的介入,紫砂艺术创作逐渐从传统造型上的好看转向现代意识上的革新。他们不再满足以往那种利用大自然生命形象追求表面变化之巧的审美意识,而是直接从壶的本身进行颠覆性的革命,无论是象形壶、意形壶、概念壶,都彰显出文化元素与艺术构想交融碰撞后形成的审美新视觉;用之是壶是器,看之是鼎是物,玩之是美是趣。他们的紫砂作品往往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见壶不识壶,识壶不忘人。用最简单的话说,紫砂壶好不好玩,无非是一个有没有点儿特别的意思。往深里说,具有收藏价值的好壶必定会在紫砂艺术创作上体现出独有的创新精神与作品影响力。
紫砂艺术要发展,很难避开生活之需与艺术之求的矛盾,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一定会提高对生活艺术的要求。如何使这一矛盾转化为相互促进的动力,至少在以下三点应有所注意:一是少做没有个性的壶。做壶最怕费力不讨好,如今出自宜兴的紫砂壶有多少是属于那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不说也明白。二是多做小壶大艺术的作品。同用阳羡一方土,我在丁蜀镇的那些天,卖壶的说活儿的多,做壶的说艺的少,最难听到的是“境界”这两个字。三是要把自己的个性做出来。常说画如其人,个性不是个人的小性子,对于陶艺家而言,则是融入了毕生所学、所工、所思想后提炼出来的艺术创造性。
好壶有多好,给我的感觉是这样:你看它时它也会看着你,你看不见它时会想着它。也就是说,能够放在心上的壶才是真正的好壶。
《双龙提梁》 周良荣作《双龙提梁》 周良荣作
此壶巧妙地以龙头做梁座,与提梁相结合,整个壶体贯通,张力十足且顺畅过渡,同时也反映了壶的虚实对比。壶体刻的回纹与提梁上的回纹相互呼应,古朴敦厚,素净稳重,超越了传统紫砂壶的单纯审美功能。
《竹简》 周良荣作《竹简》 周良荣作
竹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之一。这件作品突破了仅限于“竹”的外貌,承载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动态古雅,轮廓分明,线面挺括,画面采用隽秀的隶书,书卷气浓郁。
《月照菩提》 周伯娟作《月照菩提》 周伯娟作
这件作品充分利用了紫砂的可塑性和丰富的泥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捧一杯茶,立于窗外静静地看花开花落,品味人生百味。
《四方三友》 吴俊峰作《四方三友》 吴俊峰作
此壶借鉴松、竹、梅题材来表达个人的感情和思想。壶身作四方鼓腹,端庄稳重,劲竹弯曲成流;苍松塑钮,梅花枝干扭成把,亦有新梅、幽篁攀出为壶身装饰,壶形饱满,彰显自然。壶的形、色、工各方面均独树一帜。其形注重意,其色重真,其工细兼精,造型艺术突出。无论正视或侧视都充满一种美的气势,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佛缘》 吴俊峰作《佛缘》 吴俊峰作
简约沉稳的壶体,细腻生动的宝相花装饰围绕着壶钮,在壶盖上形成一种禅意。壶身丰腴饱满,莲花底座构图随意,至朴返真,倒把飞耳,一弯壶嘴舒张有力。
《思源》 周伯娟作《思源》 周伯娟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思源》取材于古井样式,以六角井为壶身,井桶为壶钮,而绞泥的运用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