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赵凡奇 韩利忠
近代中国,命途多舛,政府颟顸,国格受辱。有识之士上下求索,在寻求政治进步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片帆土枪难敌坚船利炮,师夷长技、兴办实业才是保种救国的当务之急。民国肇基,资产阶级豪情满怀,创业之风吹遍神州寰宇。一战爆发,列强自顾不暇,减少在华投资,民族资本觅得施展良机,国家图谋乘机振作,于是上下一心掀起一股兴办实业的浪潮,平定紫砂就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
一 平定紫砂的兴起
平定砂器历史久远,质地坚密,晶晶闪亮;炖药煮肉,各得其宜。早在乾隆时,平定砂锅就因被皇帝题咏“龙”字而名闻京师,正定铁路开通后,平定砂器以其优良的特性行销铁路沿线 (见光华《平定的陶瓷》,《山西文史资料[M]》,1995)。进入民国,平定县官也都留意砂器,志在改良,“王子良仿制东瀛砂壶”,朱子钦履任后“察其原质甚细,尤可改良”(见吉廷彦等辑《平定吏治纪要[M]》,平定县档案馆藏)。朱子钦升任冀宁道尹后,又将改良事宜委托给继任者吉廷彦。
一战爆发后,农商部奉大总统谕向各省发出通饬,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造外货”,强调“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时不再来,稍纵即逝”(见《申报[J]》,1914年12月5日“本埠新闻”)。时任平定知事的吉廷彦接到省府通饬后,倍感压力,“年来奉饬劝办,虽经竭力提倡,其易于图功者,不过栽桑种树等事,而于平定素产之沙器,究无成绩之可言”,“平定各种沙壶虽亦形式改观,然颜色翦陋,终不脱瓦缶旧容,参列时品,总觉形秽”(见吉廷彦等辑《平定吏治纪要[M]》,平定县档案馆藏)。吉廷彦总结分析,认为改良之所以成绩不大,原因在于“风气初开,人民于各项工业多不能贯注全力”,遂决定由官方发起,筹建平民工厂,并聘请宜兴陶器工师来平定授艺。
1914年,朱子钦趁赴浙江采购桑籽之便,“绕道宜兴,延聘利用公司李宝贞、杨阿时、朱庆生、吴云根来晋尽心研究”(同上),开始新一轮陶器改良的实验。宜兴工师到达平定后,随即展开工作,“亲赴四乡,实地考查,采取矸矿,筑炉烧炼”,但由于火力太猛,结果不尽人意。于是二次试验,“另筑新炉,重用煤烧”,所烧物品“不但无多损伤,抑且颜色鲜明,不亚于南制陶具”,然好事多磨,该次试验仍有不足,“试制各种陶质茶壶,一经热水灌注,色变灰黑”(同上)。吉廷彦遂亲自挂帅,与工师悉心专研,发现茶壶注水变色的原因。“此种矿苗,含有别项杂质,周身蜂房,呼吸相通,既经火炼,毛孔仍在,所以注水有渗漏之虞,受热黑灰之态,致病之源,实由于此”(同上)。之后,“又采回矸矿多种,分类试验,所制物品,悉臻完美”,“绝无渗漏变色之虞,比较江南出品,颇不低逊”。经过三次试验,平定紫砂得到政府认可,吉廷彦也因提倡紫砂有功,获“一等金质奖章”。
1915年,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募股已过半数,开工条件基本具备,7月1日正式开办平民工厂,并向产矿各县发出招生广告(见平定县志委员会编,《平定县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嗣后,平民工厂屡有修建,“在场院之南凿井一眼”,上建茅亭一座,取名“甘泉”,规模臻于完善。平定紫砂经过改造后,色泽鲜亮,造型美观,广受欢迎,由此带动了当地紫砂的兴盛。
二 民国平定紫砂选介
1.博古人物纹瓶(一对)(图1)
撇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层台足。器身纹饰分三层,颈部刻花鸟图、金文和行书诗句,腹部刻古文字、隐士图并题记“民国四年元宵日 平定工厂仿造 平定知事吉廷彦监制 南云氏摹古刻”,胫部刻花卉和诗句。该瓶形体优美,构图严谨,刀法纯熟,为平民工厂早期之精品。
2.诗句红泥瓶(图2)
口残,长颈,鼓肩,肩以下渐收,二层台圈足。一面刻修竹数枝,一面刻行书“玉壶买春 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 幽鸟相逐”,题款“时在乙卯孟夏之月 平定工厂出品 南云刻”。
3.“清香绕榻”方壶(图3)
图3-1“清香绕榻”方壶 图3-2“清香绕榻”方壶之底款弧形盖,桥形钮,唇口,斜肩,肩以下渐收,曲柄,弯流。盖内印“升甫”长方章,一面刻行书“清香绕榻”,一面刻菊花,底款为“平定县平民工厂出品”九字篆书(图3-2)。该壶造型敦厚,线条劲挺,棱角分明。
4.“壶里神仙”方壶(图4)
图4“壶里神仙”方壶长方盖,桥形纽,长方体壶身,桥形柄,方直流。盖内印方形“茂生”章,一面刻“壶里神仙”及“石艾工厂出品”,一面刻水草螃蟹,底款为“平定县平民工厂出品”九字篆书。该壶线面峭直,造型挺拔。
5.“桐阴促织”盘(图5)
图5“桐荫促织”盘圆形,盘外为红色紫砂,盘内罩白色釉,绘“桐阴促织”图。画的上方题“桐阴促织”,署名“晓山”,下方远山迢迢,草色青青,一棵梧桐亭亭如盖,树阴下两小儿正在斗蟋蟀。
6.三友红泥壶(图6)
图6-1 三友红泥壶 图6-2三友壶之底款方口,束颈,扁腹,竹节形弯流,梅干形曲柄。一面口沿下刻“辛未年制”,字下翠竹一枝与流相接,另一面梅花一枝从柄上横斜而出。底款为“平定复新工厂”篆书。
7.兽耳方瓶(图7)
图7 兽耳方瓶敞口,束颈,折肩,肩上堆塑两衔环兽头,肩以下渐收,矮圈足。一面刻山水纹,一面刻诗句“洗砚春波临契帖,调琴夜雨和陶诗。”底款为“平定复兴公司”六字篆书。
8.山水金石纹汤锅(图8)
图8 山水金石纹汤锅弧形盖,圆形抓手,唇口外伸,筒形腹,底有5个支足。内外均施乳白釉,釉开片,锅盖、锅身有纹饰。抓手内绘树木、篱笆、草庐、人物,并有行书题诗“乔木子丈茂,浓荫覆绿苔。日高门未启,怕有俗人来。芸生”,抓手外书一圈文字,楷书“林华观行灯铭一十八字”和篆书“林华观行灯重一斤十四两五凤二年造第一”,锅身亦饰山水及金石文字。
9.博古纹钫(图9)
图9 博古纹钫钫形,敞口,颈微束,鼓腹,圈足,钫两侧各塑一兽耳。一面口沿下刻隶体铭文“同山斝周区纹觚”,铭文下刻斝与觚,斝内刻花一枝。一面上刻隶体“摹君锡鼎铭十三字”,下刻篆体铭文“君锡用作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鼎”。 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器物制作规整,充溢金石之气。
10.山水纹方瓶(图10)
图10 山水纹方瓶椭圆口,直颈,斜肩,长方体身,座足外撇。肩下饰贴塑模印寿字一周,瓶身左右各塑一兽耳衔环,底座饰贴塑蕉叶纹。方瓶的两面刻篆书“章和元年堂狼造”及隶书“摹汉章和洗铭七字 白纯束敬制”“炳如科长大人钧鉴”等字样,另两面刻山水图,并题诗“叠翠春山又几重,绿荫深处万千松。熏风更带微寒意,吹得诗翁策短筇。云亭”等, 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
11.金石纹汤锅(图11)
图11 金石纹汤锅弧形盖,扁圆珠形抓手,唇口外撇,筒形腹,腹两侧有两对称提环。盖上刻篆书“乐未央宜酒食”及荷花图,锅身刻金文,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
12.“远浦归帆”灯形器(图12)
图12“远浦归帆”灯形器器身平面为八边形,顶端开口,两侧塑铺首衔环,喇叭状高圈足,器外施乳白色釉,釉开片。器身正背面均有装饰,正面绘“远浦归帆”,画中水波浩淼,草木丰茂,一峰耸峙,危塔兀立,远处风帆隐现,近处水榭半露,右下方一小艇随水漂流,画上方题“远浦归帆 秋塘”。背面书篆书二十一字。
13.“疏影横斜”水仙盆(图13)
图13“疏影横斜”水仙盆俯视呈银锭形,倭角,内施蓝色釉。外施米色釉,一面刻“疏影横斜”,一面刻梅树一枝,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
三 民国平定紫砂的艺术风格
综观民国时期的平定陶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的生产者是平民工厂,因而也可称为“平民工厂”时期。平民工厂属于官办性质,所请技师全部来自宜兴利用公司,因此所制产品不脱宜兴紫砂的影子。此时产品以“茶壶”“花瓶”等实用器为主,除少数精品外,大多造型单一,体量矮小,装饰简略。不过所聘工师当时正值壮年,技艺娴熟,根底扎实,所制器物式样中规中矩,刻绘不多却情味隽永。
平民工厂改良试验的成功,使平定陶器的面貌焕然一新,陶器销路大好,广受社会欢迎。加之政府对实业的奖掖,平定绅商纷纷集资建厂,平定陶业渐趋繁荣,进入新时期。随着工厂的增多,经验的积累,竞争的激烈,平定陶业推陈出新,摆脱亦步亦趋的追随,逐渐塑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通过大量实践,平定工匠掌握了当地陶泥的特性,着重开发红白两色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壶,“白壶原料为南省诸地所罕睹,得此质以制物品,三晋陶业,必可占优胜地位”(吉廷彦等辑《平定吏治纪要[M]》,平定县档案馆藏)。此时期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除继续生产日用品外,还烧造陈设器,成为社会名流馈赠的佳品。装饰技法更加精巧,刻工日趋精湛,器物上常见大幅画面,长篇诗句。
无论前后两期,民国时的平定紫砂都体现出一贯的风格。
一、素。平定陶器只有红、白两色,有别于宜兴紫砂的多彩缤纷。红泥南北都有,可是在平定工匠手中,被锻炼得油润发紫,宝光可鉴。白泥为南省少见,更成为平定陶器抗衡同列、取得优胜的利器。红白映衬,相得益彰。以白泥壶泡祁门红茶,以红泥瓯啜西湖龙井,个中风味恐怕正是平定陶器独步当时的秘密。平定陶器的造型,多为传统所有,少见当时流行的新奇样式,不过这并不妨碍它的艺术价值。最简单的造型,却最能反映匠人的功力,圆器婉转流畅,方器挺拔劲朗,很好地体现了匠人的造型能力。平定陶器的装饰也崇尚“绘事后素”的审美观,抟泥塑形,略施刀工,绝少堆贴巧染的作风,却将泥土的本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二、雅。在改良的初期阶段,平民工厂就延聘名师,将宜兴紫砂的优良经验,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赋予到平定陶器中来,从而奠定了平定陶器良好的审美基础。无论器物大小,都有适合的装饰方法,所选装饰题材,很能与器物的功用相契合。小者如红泥瓶(见图2),瓶身娟秀小巧,红润可爱,饰以几只风竹,更觉清雅。大者如博古人物瓶(图1),通体满饰图案,繁而不俗,诗画相配,可堪雅玩。受当时好古习气的熏染,平定陶器喜欢用金石古文装点器物,以增加对文人士绅的吸引力。
民国年间,平定紫砂曾在陶瓷界占有一席之地,堪与宜兴紫砂媲美。然而考之文献,对当时平定陶业的记载十分有限,仅有平民工厂的一点消息;证之实物,流传下来的器物也难得一见,因此很难窥探到平定陶器全貌。诸多问题,如陶业衰落的时间和原因,制陶公司的性质和规模,制陶工匠的身份和籍贯,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