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也就是一代名相徐溥徐阁老退隐老家宜兴城东溪隐村的十余年后,宜兴另一名门望族吴氏家中,出了一位紫砂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供春。
供春只是吴家的一名书童(也有说是婢女),身份低微,本不足道。但《宜兴县志》都要为其记上一笔,坊间的笔记野史,更是口碑相传,公认为宜兴紫砂壶早期最负盛名的一位大师。
相传供春年少时,曾随主人吴仕(号颐山,后中进士,官至山西、福建等省提学副使,即省教育厅副厅长)到宜兴西南十余里的金沙古寺读书备考。古寺中有一老僧念经打坐之余,还有一手制壶绝技,做出的茶壶色泽柔和如栗,壶壁薄而细腻。供春聪明伶俐,时时暗中偷师,过了若干时日,尽得真传,某天自行试制一把,技法造型,居然有青出于蓝之势。
紫砂的传承:开山鼻祖供春供春偷师学艺所制之壶,为吴仕发现,他甚觉惊奇,不以为忤,反而让供春依样再做,并请来名家鉴赏。几年下来,“供春壶”名声大噪,各地藏家竞相购买。从此,供春摆脱仆童身份,专心制壶,将宜兴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日常茶具,提升至兼具实用与工艺美术价值的创作品。
明末清初的知名文人吴梅鼎,也是宜兴吴氏家族后人。他所写的《阳羡茗壶赋》,是流传至今最早一篇赞美紫砂茗壶的长赋,其中记述了供春学艺的故事,并感叹道:“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传说毕竟是传说,文人笔下的溢美之词,也不能当作史实尽信之。后人根据史料考证曾提出疑问,说吴仕在金沙古寺读书时间甚短,书童供春仅仅靠偷看几天老和尚制壶,就能达到后来艺术上的化境,似乎不太可能。
考证者进一步分析,吴仕之父吴纶文化素养很高,终日寄情山水,尤好品茶,对茶具应当深有研究,供春很可能是在老人家常年指导下,加上自己心灵手巧悟性高,才在紫砂壶创作艺术上出类拔萃。因明朝实行匠户世袭制度,手工艺人低人一等,像吴氏这样名重一时的官宦世家,多半不愿承认自己家里培养出一个手艺人,于是编出供春私自向老僧学艺的故事。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众口相传,信以为真了。
紫砂的传承:开山鼻祖供春不管怎么说,自供春成名的明正德年间,到清乾隆盛世,前后200余年,正是宜兴紫砂壶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供春之后,宜兴紫砂工艺大师辈出,自明清至民国以来,在紫砂壶历史上留下许多杰出工艺大师的名字,如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乃至当代的顾景舟等等。
无锡籍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与顾景舟是多年老友,曾有赠诗云:“弹指论交四十年,紫泥一握玉生烟。几回夜雨烹春茗,话到沧桑欲曙天。”以冯老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如此推崇顾景舟,可见后者当世“壶艺泰斗”之名绝非浪得。
紫砂的传承:开山鼻祖供春如今的紫砂壶市场上,紫砂鼻祖明代“供春壶”真品少之又少,几为稀世珍宝,1996年顾景舟逝世后,已成绝版的“景舟壶”,也动辄索价数百万乃至千万。
说起宜兴紫砂壶,不能不提“徐门紫砂”之大名。
原来,顾景舟的嫡传大弟子徐汉棠,亦为宜兴徐氏望族后人。汉棠的祖父清道光年间(1820—1850年)入行制壶,父亲1915年在蜀山(今宜兴丁蜀镇)开设“徐记福康”紫砂店号,外曾祖父则在南洋一带经营紫砂烟具,汉棠的母亲及舅舅,均为紫砂制作好手。他本人于五十年代即拜入顾景舟门下,学成之后,与弟弟徐秀棠一道将家传技艺发扬光大。
徐汉棠烧制的紫砂花盆,有250多个不同品种,蔚为大观,行内专称之为“汉棠盆”,为收藏家所重视。早在十年前,即2004年,徐汉棠手制的一把紫砂壶,市场价即达30万元以上。到了2011年,他的两把经典作品“四世同堂”紫砂壶及“秦权壶”,都拍出了80多万元的高价。
紫砂的传承:开山鼻祖供春至今,“徐门紫砂”历经三朝,绵延五代,蜚声海内外,号称“中国紫砂第一世家”,可谓在宜兴紫砂千年史上,留下了徐氏一族的浓重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