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4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岫岩玉的开发历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中国岫岩玉》的首发式正式举行,来自中国考古学界、地质学界、玉器产业界、出版界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仪式,祝贺由王时麒、赵朝洪、于洸、员雪梅、段体玉合著的《中国岫岩玉》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课题组负责人赵朝洪教授表示,《中国岫岩玉》的出版,标志着《岫岩玉的开发历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综合了北大考古学、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学科优势的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岫岩玉是中国四大名玉,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开始用岫岩玉制作饰品。在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岫岩玉以良好的质地、精美的工艺、广泛的开采和流传,影响成为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北方广大地区玉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建国以后,岫岩玉材料基地,建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玉石矿山,供应了全国70%的玉雕玉料。因此对岫岩玉的地质属性、科学分类、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项课题的主要参与人,北大教授王时麟认为,此项课题的重要贡献在于;在多学科实地考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划分和阐明了岫岩玉的类型和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性质,特别是对鲜为人知的闪玉石进行了系统测试和研究;查明了岫岩玉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模式和演化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寻找矿床;制定了岫岩玉中蛇纹石玉和闪石玉的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从理论上阐明了岫岩玉的颜色和透明度的成因机理,总结了蛇纹玉的热活化和吸附性的变化规律,为岫岩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大量标本对比分析,课题组判定红山文化、查海文化、隆洼文化的大批精美玉器,主要为岫岩透闪石,有力地说明岫岩玉堪称“中华第一玉”,是中华玉文化的开路先锋;调查表明岫岩玉传播范围西到内蒙东南、北达黑龙江、向南到山西、河南、河北、渤海群岛,以致长江下游乃至更远的地方。
课题组主要参与人,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于洸教授认为,在对岫岩玉的产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就岫岩玉的矿藏特点,开采加工,海内外销售,就岫岩玉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对策,并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弘扬中华玉文化,全面创建“中国玉雕之都”。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认为:中国的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岫岩玉的专项课题研究,对研究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有重要意义。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教授和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分会副会长于平研究员都认为,《中国岫岩玉》是一部产学研结合的玉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地质学家蔡克勤教授认为,鉴于岫岩玉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影响,这部著作对于中国文化一个中心还是多中心起源的争论,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亚洲珠宝联合会会长李劲松先生认为,该书是集历史文化、工艺欣赏、矿产资源、物理化学分析于一体的玉文化研究的巨著。
赵朝洪教授表示;继这项课题结束之后,研究人员还将对课题的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