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珍藏于故宫珍宝馆内的那组“乾隆田黄三链章”是人所共知的宝贝了。据说当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逃往天津时,许多珍贵的财宝都没要,唯独将这组三链章国宝藏在棉衣里。而后从天津逃至长春,后又带到苏联,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溥仪都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直到解放后才献给国家。无疑,此组三链章是乾隆皇帝的御用闲印,且雕琢精美,颜色靓丽金黄,定为国宝是当之无愧的。三链章印底端正庄严,“惟精惟一”、“乾隆宸瀚”、“乐天”三组词句被能工巧匠们用篆书精心地刻在石头上。更为难得的是它的石质本身--通体黄色,晶莹润泽。这种石材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产于福建省府福州市一个叫寿山的山脉。
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溥仪秘密收藏的这件东西,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叫乾隆田黄三链章,也叫乾隆田黄三联玺,由三枚印章组成。
这三枚印章由三条石链连成一个整体,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像这样造型奇特的皇帝印章,极为罕见。
这件三链章造型虽然小巧,可它其中却有大大的名堂。无论是材质的选择、图文字样的篆刻,还是做工的技巧方面,田黄三链章都有着不同寻常之处。
三枚印章中又两枚是正方形,一个刻有“乾隆宸翰”一个刻有“惟精惟一”,另外一枚刻有“乐天”字样,呈椭圆形。三链章上玺文:“惟精惟一”、“乐天”都处于儒家经典,乾隆皇帝想以此来表明自己精益求精、专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乾隆宸翰
“乾隆宸翰”和“乐天”玺文,被处理为印章的凸起部分,“惟精惟一”则是印章的凹陷部分,这两种刻印方式都是篆刻中所说的:“阳文”与“阴文”。在布局上“乾隆宸翰”采用的是传统标准格式。
乐天
“乐天”印则是字画结合,在字的的两边增加了螭文修饰,使整个印玺充满了动感灵性。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采用了中国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使整个印面显得饱满匀称。三链章由三条细小的石链连在一起,这三条石链上的小环大小相同,最后由一个较大的石环相连纠缠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拆分的共同体。
乾隆田黄链章上所有的石环全部是完全闭合的,没有任何裂缝黏合的痕迹,那么,200多年前的清代工匠是如何做成这三条石链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三链章原是由一块完整的田黄石做成的,为了把硬邦邦的内部石头化作灵活自如的细小链条,雕刻者在雕刻的过程中,采取了链雕的技法,石质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因为石质坚韧,稍有不慎溜回造成链断石破,工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田黄三连印却是由一整块田黄原石雕出来的,而且三枚小印完全由环链相连,这些环链也是由石头透雕出来的。治印难度不算大,能雕萝卜花就能刻印,只是刻的品位高低有别罢了。但把田黄雕成环环相连的石链,这份功夫可就不是一般匠人所能为了。
关于乾隆田黄三连章的争论
然而,它的材质肯定就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田黄”吗 ?据通常人们的认识,田黄是二次生成的掘性石,其地质演变的过程决定了它们大都应该有“皮、格、纹”的内外部特征,而此组三链章却不具备,这与传统约定俗成的鉴定要素有悖;其二,根据现在某专业协会颁布的标准和一些业内“权威”研究的新成果,田黄的矿物成分必须是地开石,但此印未经检测,理论依据好象不足;另外,从颜色、质地直观上的感觉,此三链章和民间众多频遭枪毙的矿物成分为绿泥石、叶蜡石、高岭石的“疑似田黄”如出一辙,极其相似,有的后者甚至超过前者。
上述三点是众多田黄藏玩者的困惑和疑问,因为日常在田黄鉴识上的争议太多了,即便业内专家也常常是见仁见智,龃龉不断。因此,本着先哲们提倡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理念,有必要提出来和好者探讨。当然,此文的用意并非否认“乾隆三链印”是田黄--这一早已定性,抑或是人们习惯接受了的事实。也实在没有必要更改或修正一个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这实际并无任何文化上的意义。过分如此,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执拗。只是想问一问:这组三链章既无传统眼学鉴定应具备的特征,又未经“科学检测”及一系列数据的“验明正身”,它是凭什么标准确定的呢?又是如何通过专家们的“法眼”?田黄的具体、统一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它的鉴定究竟由谁说了算?现在是到了应该解决的时候了。
清朝第六任皇帝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
清末代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