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玉雕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佩带打制的蓝田玉,在出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春秋战国时期蓝田玉被大量的加工制成礼器,秦一统六国后,得蓝田水苍玉,制作为“传国玉玺”,秦始皇命李斯撰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刻鱼、虫、鹤、蛟、鳝等水族物于其上,寓意秦以水运得国。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封建时期,流传千余年。汉代,蓝田玉作为宫廷宠物,被大量使用,汉高祖曾用蓝田玉加工为鸠杖,赐于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并用蓝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铺首。
蓝田县泄湖镇薛家河村出土的长公主墓,就是用蓝田玉磨制而成的铜镂玉衣,原李后乡新庄村出土的有玉琀等,都为蓝田玉早期加工作了很好地印证。中国封建社会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蓝田玉的加工利用也达到了鼎盛,蓝田玉作为地方向朝廷的贡品而被大量开采。《杨贵妃外传》载:“太真善击罄,上令用蓝田玉制成一罄,备极工巧”。王公权贵亦用蓝田玉装饰朝服、冠冕、钗环首饰和刀剑鞘柄。而用途最广的当推玉步摇和玉带。《新唐书•车服》中记载了玉被大量使用制作玉带,而且在使用中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尊严和权威威仪。蓝田作为畿内之地,唐代宫廷对蓝田玉的采掘达到了登峰造极。这些在韦应物的《采玉行》和诗人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叙。因而蓝田玉山成为唐代采用的官矿,围绕着采玉,蓝田大量的玉雕工匠随着而产生。诗人钱起的《白石枕》一诗,将蓝田玉皎然如霜、苍翠若碧水的形态跃然纸上。唐开元17年蓝田大地震,玉山采玉矿区“山摧百余步”,遭严重破坏,但是至今玉山脚下,冯林寨、普化镇、蚂蚱滩村一带仍有大量的石匠,世代相传,进行着石材加工,并以此为业,这些都是早年采玉工人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