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福建为了寻找一两块田黄石而将稻田无数次地毯式挖掘时,浙西的一些人也不甘寂寞,他们在坚硬的玉岩山上将青山挖得千疮百孔,原来他们在寻找一种被称作帝后的鸡血石。这些石头目前十分稀少,价格也早已超过黄金,直追田黄。
北京瀚海的一次大拍上,曾将艺术大师牛克思创作的一件昌化鸡血石的优秀作品 《楼阁山子》定格在1000多万的价位上。最近,浙江西泠印社的一次印章专场拍卖会上,一方小小的刘关张 (章料红、黑、白三色相伴而生,似三国中刘备、张飞、关羽的脸谱颜色)鸡血印章则拍到了168万元的高价。
收藏当心赝品以假乱真
鸡血石在拍卖会上屡创高价之时,制赝高手也在使出浑身解数,制造出许多难辨真假的“鸡血石”。以前的假鸡血石主要采用四面贴皮、镶嵌朱砂等手段,现在的制赝高手已与时俱进地采用朱砂或其它红色颜料伴以高岭石粉压制而成,为了比重一致,往往还在赝品内部放上金属块。这种东西往往能以假乱真,一不留神还能骗过鉴定师的眼睛,上了拍卖会的高端平台。
市场的驱动力是巨大的。人们终于在传统鸡血矿的外面又找到了鸡血石,西安、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市均见到了红色的石头。这种石头的红色部分与鸡血石一样,也是硫化汞、朱砂。人们使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此石纯天然,丝毫没有作假痕迹,放心大胆举牌买下来。不过,那些地方出的所谓鸡血石,红色部分虽然也是硫化汞、朱砂,但底子又硬又干,不能做章料,也不具有观赏性,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无从谈起,与真正的鸡血石差别很大。
优质昌化鸡血石的硬度在2-3之间,不透明或微透明,感觉通灵、滋润。如能六面有血,血色鲜红浓艳,再加上历史文化名人的篆刻,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了。
鸡血石有深厚文化底蕴
鸡血石的发现是在明代初叶。那天,浙西昌化的一位樵夫在玉岩山上砍柴后十分劳累,便顺势坐在大树根上。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他见到了一块露出地表的山石,这山石莹润可人,色如鲜艳的鸡血,美丽极了。樵夫惊艳于这块美丽的石头,他忘了时间、饥渴和劳累。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晚霞已经染红了山崖,他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斧子将石头琢下了一大块。一担薪柴已经很重,现在加了块大石头,樵夫反而不觉重,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据说,从此这种美艳的石头开始陆续被村民带下玉岩山,又偶然被文人墨客发现,成了他们案头之物,有的还被磨成方形,刻成石章。还据说,带这种石头下山的人们,都能平平安安回到村中,无疑这是一种吉祥的石头。年复一年之后,这种被樵夫偶然发现,又被文人使用的石头终于有了一个好听而形象的名字--鸡血石。鸡血石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乾隆以后得到广泛珍视
亿万年前,地壳变化,火山爆发,朱砂和地开石,高岭石,叶腊石偶然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形成了美艳的鸡血石。鸡血石在大山里躺了无数年,在明代结束后躲在深山不为人知,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得到广泛珍视。18世纪下半叶,乾隆游江南到了临安,天目山一寺院主持献极品鸡血石一方,乾隆十分喜欢,龙颜大悦,赏赐之后,即命篆刻高手刻上“乾隆之宝”四字。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珍宝馆内见到此方宝物。皇帝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优质的鸡血石从那时起得到了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普遍珍爱。在那时,也包括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鸡血石主要用途是磨成方料刻章。真正疯狂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短短的20、30年中,人们将玉岩山挖得千疮百孔,鸡血石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现在浙西的玉岩山中,这种珍贵的石头几近绝迹,我们的子孙后代已不大可能在自然界再见到这种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