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玉石分类 >> 独山玉 >>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生产工具的断代释考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玉石分类 >> 独山玉 >>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生产工具的断代释考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生产工具的断代释考

作者:佚名      独山玉编辑:admin     

    1959年1月,河南省文物工作者曾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部和西南部首次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遗物。遗迹主要有房屋和墓葬。遗物相当丰富,在八个探方内仅清理0.4-0.8米左右的文化层,就获取石器67件,玉器5件,骨器51件,陶器120件。其中石器有斧、铲、镰、凿、砺石等;玉器有铲、凿、璜;骨器有镞、簪、针、环、锥、匕等;陶器有鼎、罐、钵、碗、瓮、盆、杯、盉、锉、纺轮、弹丸等。
    以泥质红陶、灰陶为主,黑陶较少。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部分磨光,少量有彩衣。彩陶大部分为白衣褐彩,部分为红衣褐彩,母题有圆弧纹、三角纹,平行线纹等。制法以手制为主,兼有轮制。根据器物特征,这里主要是仰韶文化遗存,也有屈家岭文化的性质①。省文物工作者的这一年代结论不仅为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27 次调查所证实,而且又有了一些新的更为重要的发现。
    独山玉参考:独山玉概述

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通过对黄山遗址的地质与考古调查,我们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利用采集的标本,将同一门类的遗物,如上述的玉器、石器、陶器,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整理分成类型,并加以对比、分析,有的制品还通过实验考古学进行了研究,结合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发掘的有关资料,我们分别对黄山遗址农耕环境进行了古地理学、独山玉生产工具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②③④⑤,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对黄山遗址出土的独山玉生产工具的进行断代研究,即考证和解释其时代问题,为独山玉文化的建立夯实理论根基。
    一、黄山遗址裴里岗晚期文化遗存的独山生产工具问题
    调研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应是发现了双弧刃打制独山玉铲(NWH 采:149)⑥,它采用了打剥的方法,铲身窄长扁薄,两端俱作圆弧刃,其坯形与长葛石固BM1:1⑦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铲相似,因后者均属磨制成品,这就从一个方面展示了裴李岗石铲前期的制作工艺。采集的独山玉镰    (NWH 采:152),背厚、刃薄、锯齿状,与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石镰尤为近似。同时,调查还发现了一批裴李岗文化陶器遗物。黄山遗址东部和北部出土的鼎足较为丰富,除了习见的圆锥足外,还出现了类圆锥足的六棱锥足,宽扁足,外撇窄扁足,以及高、中、低、矮仰折沿罐、平底钵等生活用具。黄山遗址早期陶器中出土的宽扁鼎足(NWH 采:735、NWH 采:404),与石固(十四)期出土的(十四)式三足钵足(H254:2)、贾湖三期出土的凿状鼎足(H20:2)⑧ ,方城大张庄出土的鼎足(采:B:1)⑨相似;出土的窄扁鼎足(NWH 采:450),疑为三足钵足,与石固(十五)期出土的盆形鼎足    (H17:2)近似。特别是黄山遗址中出土的夹滑石粉细质陶器,因烧制时火候不均,陶色多不纯正,呈现一器多色现象。这些鼎足、罐沿本身习见于仰韶文化早期,由于陶质--泥质加滑石粉;陶色--以橙色、橙红、灰白为主--一器多色;以及制法--“粘贴口沿”、“粘贴鼎足”,与方城大张庄裴李岗--仰韶文化遗存及与此遗址属于同一河流系统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存出土的同时期的陶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另外,黄山遗址出土的“之”字形弧线篦点纹、乳钉纹罐习见于裴李岗文化遗存。但黄山遗址未见裴李岗文化典型的石磨盘、三足钵、双耳壶等遗物。因此,黄山遗址无疑存在一层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说裴李岗--仰韶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堆积。故此我们认为,打制弧刃型独山玉铲、独山玉镰等生产工具,应归属为裴里岗文化晚期或仰韶文化早期遗存。
    二、黄山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独山玉生产工具问题
    我们在黄山遗址采集的可能是仰韶文化的独山玉器种类繁多,主要有斧、铲、楔、锛、凿、镰、刀、镞等。其中包括:墨黑、墨绿、黑花斑玉、梅花斑玉等,也有少数属于独山玉中的白玉、绿玉类。器物的主要特征是经过琢制或磨制,有的通体磨光,简述如下:
    玉斧NWH 采:602。长条形。黑白斑玉,体厚重,上窄下宽,平顶、边厚,双面弧刃,上段经过琢制和磨制,刃部光滑。长18.3、宽7.5、厚4.8厘米。NWH 采:159,梯形,黑白斑玉,形体短小,上窄下宽,平顶、边厚,双面弧刃,呈梯形,通体磨光,刃部有使用痕。长10、宽6.9、厚3.2 厘米。宽扁形。NWH 采:601,黑绿玉,体扁平,断面略呈长方形,平顶,圆弧刃,上段有打剥、磨制痕,刃部磨制,光滑。长12.7厘米、宽83厘米、厚3.2厘米。
    玉铲。多断为残块,完整器形仅见于小件。大件玉铲器身扁平,两面磨光,刃部有长期使用所致的凹条痕。器物的质地以黑白斑玉为主。墨绿玉次之,绿白玉,褐白玉较为少见。NWH 采:574,黑绿玉,上窄下宽,长条形,扁平体,两面经过磨制,顶端与两侧过保留打剥痕迹。尖弧顶,斜弧边,一侧边有明显手握凹槽。长12.5、宽9、厚2厘米。NWH 采:579,墨绿玉,体薄,光滑,一面较平,一面微鼓,弧边,弧刃,边部及刃部有打剥使用痕。另外,刃部有使用形成的条形凹痕,其中一面较为明显。长7.8、宽5、厚1.5厘米。
    玉镰。长条形,体薄,头窄柄宽,弧背,弧刃,个别有细小锯齿,NWH 采:152,细锯齿刃,黑白斑玉,以白玉为主,头与柄均残,柄部较厚,刃部较薄,两面均呈弯曲状,由于磨制与使用原因光滑,正面微凹,局部有打击痕,背面微鼓,背部与刃部均有锯齿痕,背部齿痕大,刃部齿痕小。长9.6、宽5、厚0.5厘米。
    上述独山玉生产工具的共同特点是经过磨制,有的通体抛光,有的刃部磨光,也有相当一部分玉斧柄部或顶部保留着打制与琢磨兼而有之的痕迹,而玉斧则两面磨光。这些玉器的型制、工艺等方面均与我国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存极为一致或类同。
    同时,在出土众多磨制独山玉生产工具的地层中,也出土的了棱锥足鼎(NWH 采:420)、圆锥足鼎(NWH采:732)、弦纹罐(NWH 采:330)、锯齿纹缸(NWH 采:347)、折沿盆(NWH 采:317)、小口壶(NWH 采:789)、陶锉(NWH 采:360),它们分别与大张庄裴李岗--仰韶文化,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⑩。北首领中层、半坡下层、王湾一期相近。而出土的圆锥形支脚(NWH 采:387),则与邹平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出土的A形支脚(064)⑪近似。遗址中出土的釜形鼎(NWH 采:396,NWH 采:679),三角弧形彩陶盆(NWH 采:457)、鹰嘴饰盆(NWH 采:324)、长方纽形饰缸    (NWH 采:349),带篦灶(NWH 采:409,NWH 采:408,NWH 采:445),习见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的刻划纹鼎足(NWH 采:400),凹槽纹鼎足    (NWH 采:822),则分别与石固V期(仰韶文化)⑫T(一):足1鼎足,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一期鼎足(13)如出一辙。遗址中出土的凿形足鼎(NWH 采:391)、附加堆纹罐(NWH 采:342)、太阳纹彩陶盆    (NWH 采:459)和网格纹彩陶盆(NWH 采:462),则与大河村三期仰韶文化晚期同类器物相似。
    显然, 黄山遗址出土的圆锥鼎足、宽扁鼎足, 与裴李岗晚期遗物虽然形似, 不过已不再是泥质滑石粉成份,而是一种仰韶文化早期习见的细泥砂结构。出土的凹周线、麻点纹圜底钵更具北首领中期、半坡早期、方城大张庄裴李岗--仰韶过渡时期、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早一期出土的陶钵特征。出土的釜形鼎、圈形灶习见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 为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遗物。出土的太阳纹、网纹彩陶盆、凿形、鸭嘴形鼎足与大河村三期、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颇为类同。故此我们认为, 以磨制为主的独山玉斧、铲、镰等为应归属为仰韶文化早、中、晚不同阶段的遗存。
    另外, 邓州八里岗94DBD508M112的出土器物,为我们解决南阳独山玉生产工具治玉源头的问题提供了难得的证据。M112为竖穴土坑墓,地层关系明确。墓中随葬罐、鼎、豆、钵、器座、骨簪、扁平玉斧等33 件器物。灰陶罐(M112:21),敛口,沿外卷,圆唇,鼓腹,平底,与淅川下王岗M302:3相同。钵(M112:14),红陶,敞口,上腹斜直, 折而下收为小平底, 外饰弧形三角纹与叶状纹, 与淅川下王岗M302:2 雷同。器座(M112;7),红陶,上下口敞开呈喇叭状, 中间贴一周扁平泥条, 与淅川下王岗M10:1相似。八里岗M112出土的几类陶质明器, 在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的陶器中皆能找到相同或类似者。下王岗遗址仰韶文化二期的年代, 经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测定为距今5875+175年(树轮校正为距今6355 年+190年……), 与半坡遗址仰韶文化下层的时代相近。”⑭因此, 该墓出土的南阳独山玉扁平玉斧时代可确定为仰韶早期无疑, 是目前已知的相对年代准确、时代最早的独山玉器物。但是,这件玉斧造型较好、磨工较细, 又具有一定水平的钻孔技术, 使人感觉不是此类器物的初始阶段形态。所以, 我们以为独山玉生产工具的加工、生产, 应在仰韶文化初期, 或早于仰韶文化。


    三、黄山遗址屈家岭和龙山文化的独山玉生产工具遗存问题
    1959年黄山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件带孔独山玉铲,经专家鉴定确认为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5000年)(15)。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磨制独山玉器,平顶有孔。NWH 采:93,棕绿玉,以棕色为主,长方形,扁平体,通体磨光,平顶微弧,直边,较薄,呈双面刃状,顶部有打击使用痕迹,上段中间有一孔, 残, 两面对钻,一面钻径为1.3、一面为1厘米。残器长4.8、宽6.3、厚1.3厘米。NWH 采:884,青黑花白玉, 疑为梯形,扁平体,体薄,通体光滑。平顶, 顶端一边经磨制, 呈单面刃状,斜直边。上段中间有一对钻孔, 孔径2.5厘米。残器长6.9、宽5.4、厚1.1厘米。NWH 采:1020,黑白花斑玉,体扁平,为玉铲局部。其顶部、刃部及一侧残, 惟存一直边一小段。此段经磨制,有棱,上段中部一面有钻孔,未穿透, 孔径2厘米。残器长3.2、宽6.5、厚1.3厘米。
同时, 遗址中出土的宽扁足鼎CNWH 采:676),瓦状足鼎(NWH 采:447)、三足器(NWH 采:743), 高圈足杯    (NWH 采:692)接近典型的屈家岭文化遗物。花边器盖(NWH 采:774), 则与邓州八里岗屈家岭文化出土的器盖(W26:2)类同。遗址先前出土的壶(簋)、喇叭杯则与屈家岭下层文化出土的簋(油子岭M3)、晚期出土的杯(T129:2D(3)更为接近。上述高圈足杯以及折沿罐(NWH 采:716)、镂孔盘(NWH 采:772),盘形器(NWH 采:695)等器物的陶质多为夹砂黑皮红胎陶, 与临汝北刘庄二期(16)受屈家岭文化影响的陶质、陶色类同。
    调查发现了1959 年发掘尚未发现的篮纹、方格纹、绳纹陶片。其中一绳纹陶片似为空足三足器底裆残片, 联系先前发掘出土的陶,黄山遗址大抵下至河南龙山文化时期。
    四、讨论与结语
    1、黄山遗址出土的部分独山玉生产工具、陶器, 因系裴李岗文化晚期遗物, 故其年代当在公元前5500年这一时期前后。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部分系典型的屈家岭文化晚期遗物,故其年代亦应在前2600年左右。由于黄山遗址还出土有具河南龙山文化特征的遗物, 故其遗址的下限年代不能排除前2600 年以后的可能。从总体上看, 黄山遗址是一处跨越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乃至末期, 绵延3000余年历史的古文化遗存, 黄山独山玉生产工具应属于这一时期遗物, 由此可以认为, 独山玉开发始于前5500 年裴李岗文化晚期, 距今已有7500年的历史。但是,黄山独山玉生产工具衰落乃至消失的具体时间、原因, 目前还是一个谜。
    2、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的遗存, 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 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考古学文化,即“独山玉文化”, 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 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
    3、考古调查与发掘表明, 出土玉制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遍布全国, 从近现代地理学和矿物学关于各地出产玉石的研究成果中可知, 各考古学文化采玉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红山文化采用岫岩玉, 河姆渡文化采用萤石, 良渚文化采用透闪石--阳起石等⑱。但上述考古学文化遗址与产玉的山体大多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的至今/ 身首异处0 , 还有的至今查无实据, 所以, 出现了令人置疑的“就地取材”说。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有力地佐证了新石器时代“就地取材”的采玉图径, 展示了一条在产玉的山体附近可能存在聚落遗址及其它重要遗迹、遗物的信息。⑲
    4、中原地区向被认为是古今产玉集中的地区之一, 著名的独山玉就坐落于这个范围内。普遍认为,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乃至河南龙山文化虽有制作玉器的物质基础, 但玉器并不发达, 就仰韶文化而言, 其原因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主要以彩陶为中心, 崇玉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二是缺乏玉器发展的根基与传统。“这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发展系列, 形成鲜明对照。”⑳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有代表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物, 也有代表仰韶、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遗物, 尤其是大量玉铲的出现, 确立了中原地区南部, 江汉平原北部, 汉水上游白河流域独特的崇玉方式与治玉方法, 它改变了或正在逐步改变中原地区“玉器并不发达”(21)的结论, 为探索独玉之路及其发展系统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5、尽管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传统的文物普查、地质调查以及与目前国际上较流行“区域系统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以期尽可能详尽地了解遗址的内函及其文化面貌, 但由于在不动一铲的情况下, 完全靠采集的地表遗物标本, 以及至今未发表的1959年材料来解决遗址的性质和时代, 同时解决独山玉制品发生、发展、衰落的历史, 难免有许多不解之谜。例如黄山遗址是否是继方城大张庄裴李岗晚期文化之后继续前进的西南界;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间的关系, 屈家岭文化是一种南方“占据”文化, 还是一种中原文化主宰下的“南方影响”文化。龙山文化在遗址的具体表现;遗址有璜以外的“五瑞”玉器吗?独山有祭祀玉神的祭坛吗?黄山先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离开这处天设地造般优越环境的?这些问题都是现有资料难以回答的。但在以“保”为出发点的文物政策下, 多学科、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调查, 则永远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保护与探索。

    注释:
    (1)南阳地区文管会、文化局编:5南阳地区文物志(未刊本)6, 1982 年8 月。
    (2)刘国旭、江富建:5南阳黄山遗址优越的农耕环境与独山玉文化研究6,5农业考古6, 2009 年第1 期。
    (3)江富建:5南阳黄山独山玉生产工具在农业活动中的地位6,5农业考古6, 2009 年4 期。
    (4)曾昭阁:5南阳黄山遗址原始农业遗存文化略论6,5农业考古6, 2009 年第4 期。
    (5)江富建:5独山玉史前史的文化内涵6,5农业考古6, 2009 年第1 期。
    (6)王建中、江富建等:5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简报6,5中原文物6, 2008 年第5, P4-9。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5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6,5华夏考古61987 年1 期。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5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6,5文物6, 1989 年第1 期。
    (9)南阳地区文物队等:5河南方城县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6,5考古6, 1983 年第5 期。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5淅川下王岗6, 文物出版社1989 年10 月。
    (1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5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6,5考古6, 1989 年6 月。
    (12)(1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5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发掘报告6,5华夏考古6, 1990 年2 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5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6, 文物出版社1984 年6 月。
    (14)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南阳古玉撷英6, 文物出版社, 2005 年6 月。
    (15)河南博物院:5河南博物馆精品与陈列6, 大象出版社, 2000 年8 月。
    (17)江富建:5黄山遗址)))独山玉雕/ 第一村06,5文史知识6, 2008 年第、5 期。
    (18)(19)(20)尤仁德:5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古代玉器通论6,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年2 月。
    (21)江富建:5独山玉史前史的文化内涵研究6,5农业考古6, 2009 年第4 期。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