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现藏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武进寺墩4号墓出土)
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为最重要的祭神之器。
良渚玉器是原始社会的礼仪祭祀重器,被称为高古玉,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高档收藏品之一。闲暇之时,你若与一件良渚玉器相对而坐,在欣赏、把玩之中,会从喧嚣浮躁的境况走出来,一种博通古今、温故知新的感情便油然而生。近年来,良渚玉在古玩市场上可是不少,不过大多都是赝品,让不少新入道者“吃药”。
玉料(1982年首次发现于江苏溧阳小梅岭)
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
良渚假玉来袭
随着我国良渚文化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仿制良渚玉器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发掘,推动了国内外良渚玉的收藏热潮,市场上一旦出现古玉,就会被众多淘宝者收入囊中。在货源少而买主多的情况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仿制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随之而来。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区。在浙江余杭瓶窑镇一带,玉器作坊已达上百家,仿制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闻名全国。另据媒体报道,1987年广州海关曾查收到3块沁色斑驳的玉璧,被当地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经公安机关侦办,确认其实为安徽蚌埠作坊造仿古玉。据统计,目前蚌埠市有2000余家玉器作坊,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市场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这里。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仿品充真品并借此牟取暴利,那么就存在造假与欺骗的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东南风”也吹到了台湾,掀起了一股收藏热潮。而在世纪之交时,小小的良渚玉器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令大陆和台湾考古界、文博界震惊。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价购藏两件体积小巧的鸟立高柱形良渚玉饰件,被民间人士提出真伪质疑。最后通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检测玉质,并经大陆权威考古学家的鉴定,确定其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琮形锥状玉器(现藏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沂花厅18号墓出土)
细长的器身,呈方形,上面雕刻的纹饰与玉琮上的纹饰相同,纹饰精美。上端有一小柄,但无孔,小柄上还有一个筒套,用途更让人琢磨不透,不能将其归入简单的玉佩,应有特殊的宗教用意。
玉璧(现藏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199号墓出土)
呈扁平圆形,中间对钻圆孔,孔壁有台痕,壁较厚,用透闪石玉琢磨而成,扁平光滑,剖料,钻孔,抛光痕迹清晰可辨。为良渚文化祭天重器。
透雕人兽鸟玉饰件(现藏南京博物院,江苏昆山赵陵山77号墓出土)
该器构图奇巧,雕琢精细,通体以镂空加浅浮雕技法,下面琢一曲肢男性人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的饰物,饰物顶部立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一只动物正在人、鸟之间跑动。这是反映良渚文化的鸟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画面。此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为破译玉琮上神人、神兽、神鸟纹饰提供了实物。
玉琮)浙江反山M20:122)
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图例中的琮高6.8、射径8.5厘米。琮呈为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中孔系对钻而成并多留有台痕,两端有射;琮体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节为神人面纹,下节为神兽面纹。器型端庄稳重,纹饰线条挺劲,结构谨严,整器沁色自然,光泽温柔。古籍中记载“黄琮祭地”,可见琮为良渚人最重要的祀神之器。
玉琮仿制品
玉琮仿制品器型外方内圆,规整呆板而无神韵。中孔留有相错的台痕,上、下口径大小一致,纹饰减地不到位,横线条软弱无力、粗糙,缺细部纹饰,人、兽眼太圆、深浅一致。玉料为质次的地方杂玉,人工染色做旧呈土黄色,浮泛器表。
玉钺(浙江反山M12:100)
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是一种复合工具。真品钺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呈风字形,上部小孔直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和擦痕,两面刃部上角均有—浅浮雕“神徽”,与同墓所出“琮王”上的神徽形象相同。两面刃部下角均有一浅雕“神鸟”,也与“琮王”上的相同,为行政统辖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玉钺仿制品
玉钺仿品器型貌合神离,纹饰减地不到位,神徽的线条则下刀拘谨,线条板滞,并交待不清楚。器表灰白色斑杂呈,浮泛表面,显系经人工作旧染色处理。
玉半圆形器(浙江反山M12:85)
玉半圆形器真品器底宽5.8、通高3.5、厚0.3厘米,平面近似半璧形玉璜,亦被称为D形器。正面稍孤突,饰神兽面纹,各部位以浅浮雕凸起,重圈为眼,眼脸为橢圆形,冠顶与双眼紧贴,眉心作云雷纹,宽鼻、阔嘴。背面相应内凹并有3对燧孔,出土时多位于墓主头端,亦为高级贵族专用。
半圆形器仿制品
半圆形器仿制品器型缺少神韵,正面纹饰浅浮雕机器工明显,浮雕感不足,双眼深浅、大小相同,下端二个小孔与纹饰颠倒,随意粗糙。器表呈鸡骨白和黄斑系人工作旧所致,轻浮刺眼。
玉三叉形器(浙江反山M14:135)
真品宽5.9、通高3、65厘米。器型下端圆弧。因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枝叉而得名。发掘品仅见于浙江反山、瑶山,出土时均位于墓葬主人头骨的上方,应是插在冠帽上的饰件。正面正中阴线细刻简化“神徽”,以兽面上方刻冠顶外缘。两边叉上端阴线细刻一对神鸟。背面四个凸块上也用阴线细刻出两只圆眼和卷云纹等繁细纹饰,线条流畅有力。此器为男性贵族专用,显示其崇高神圣地位。
三叉形器仿制品
三叉形器仿制品器型模仿图录,仅仿其表,十分僵硬,纹饰即神徽仅刻出模糊轮廓,缺细部纹饰,随意粗糙,器表仿鸡骨白而明显不自然,作伪手法拙劣。
该文以登载在《中国收藏》2010年7期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