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翡翠玉石 >> 图解高兆的《观石录》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玉石 >> 翡翠玉石 >> 图解高兆的《观石录》

图解高兆的《观石录》

作者:佚名      翡翠玉石编辑:admin     
坑头晶石仙鹤把玩件 坑头晶石仙鹤把玩件 坑头天蓝冻石 坑头天蓝冻石 杜陵晶石 杜陵晶石

  文/蓝风

  图/福建东南拍卖

  高兆的《观石录》,百余年来被奉为寿山石鉴赏文献第一篇。文章极尽铺陈,所记友人寿山石140余枚,尽态极妍,令爱石者心痒难搔,却苦于无从得睹其中美石之真颜。今作“图解观石录”,将当世佳石嵌入旧文,或可解相思一二,未尝不是美事。

  观石录开篇即说:出北山门六十里,芙蓉峰下有山焉。连亘秀拔,溪环其足。志云:“山产石如珉”又云:“五花石坑去寿山十里。”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谢在杭布政尝称之,品艾绿第一,卒叹其未见也。谢没50年,吾友陈越山齎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

  世人总引用观石录中“品艾绿第一”,其实颇为断章取义。高兆后面还有一句“卒叹其未见也”。这里多少在嘲讽古人是因为见识少才会把艾绿品做第一。后面话锋一转,说自从友人陈越山采石得其神品,寿山石方始大著于天下。重点是自己眼前的石头,并不一味追摹古人。如今寿山石体系理论早已成型,佳石众多,还有谁会抱着“艾绿第一”食古不化呢?着眼当下,用探索创新的眼光来品论寿山石,这才是《观石录》被尊崇的价值所在吧。

  古时之艾叶绿已无定论 故今人常用月尾绿作替代

  而接下来这段也很有意思,语句间言辞斐然,讲述了开采造就市场,而市场的追捧又极大促进了开采的情状,与今日相比,几乎一般无二:“日数十夫,穴山穿涧,摧崖为谷,逵路之间,列肆置侩,耕夫牧儿,咸有贸贸之色。于是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辩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彩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全景式画面感极强,令人有行走在其间的穿越感。

  当然,《观石录》的主旨还是记录美石,作者首先便从陈越山所藏寿山石下手:美玉莫竞,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

  这位陈越山,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齎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的作者友人。他还有一桩佳话,就是担石上京,令寿山石在京城也大放异彩,最终得到皇家的垂青,这是后话。

  陈越山这二十余枚寿山石,作者以“美玉莫竞”为前提,从质地、色泽、触感上对它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而从描述中推测,如此这般质地凝腻、色泽洁白、触手粘人、颜胜美玉的石头,非将军洞白芙蓉莫属了。

  接下来还有。林道仪有“甘黄为瑕者数枚;或研如萱草,或倩比春柑,白者濯濯冰雪,澄澈人心俯。”这“甘黄为瑕,研如萱草,倩比春柑”的佳石,于今来看,或为“石帝”田黄,亦未可知。

  而“白者濯濯冰雪,澄澈人心俯”的,虽同为白色,却不同于白芙蓉的温存,而是如冰雪澄澈心腑的,想来不是水坑晶冻,就是白色的高山系佳石。

  而如今最符合“冰雪”、“澄澈”这一描述的,则是荔枝洞。荔枝洞开采于上世纪80年代,在《观石录》时代还并未问世。它属于高山系石,却比普通高山更为晶莹澄澈,尤其是冰糖地荔枝,如冰胜雪,见之忘俗,恰合了《观石录》中的形容。

  观石录中,除了上文提及的陈越山、林道仪,作者又点评了彭十厓、陈嵩山、林陟庐、王君宠等友人的诸多藏石,文字多简略,却十足传神。

  如“清秋雪日俱净,空山天色者一”

  “一如出青之蓝,蔚蔚有光”的描述,显然说的就是天蓝冻,特别是后一句“小方柱一枚,如蔚蓝天,对之有酒旗歌板之思”,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简直有毛孔都打开来了的通透感。天蓝冻产自坑头矿脉水坑中的坑头洞和水晶洞,色泽多为蓝中带灰,如雨过初晴,明净无筹。寿山石暖色居多,红黄多见,而低调冷色的天蓝冻在一片娇艳明丽的色泽中却反而十分夺人眼目,也难怪在品鉴过其他石头之后,忽然见到这样宛如清流的颜色,会油然“有酒旗歌板之思”了。

  接下来有一方石头,很是夺眼球——陈嵩山一枚,肤里莹然,暎烛侧影,若玻璃无有障碍,方二寸,高三寸,重九两。

  从一侧可以看到另一侧的烛光,通透到如此程度,实在罕见。更兼这方印石还相当不小,方二寸,高三寸,重九两,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一大块,居然还能透光无障碍,真要令人啧啧称奇了。

  寿山石中,透明度最高的当属水坑晶冻,另外,山坑高山系的佳石如杜陵晶、太极头、高山晶也有通明近透光者,晶莹澄澈,天生丽质,或可与古人之石比肩。

  还有,“如棕文者一,一径方寸者,精华烂漫,如数百年前琥珀莹透”,这显然除了牛角冻不作他想。在娇艳明丽、色彩缤纷的寿山石里,牛角冻也算是个“异类”,它的色彩并不炫目,显得很“低调”,却富有深沉包容的气质。它所拥有的独特神采,给予作者的是岁月沧桑的感受。

  读《观石录》有些文字很直观,通过描写判明石种能八九不离十。如“黄如蒸栗,伏顶有丹砂,茜然沁骨”和“黄如枇杷,血浸半面”的,很可能是红黄双色的水洞高山。“如美人肌肉,方寸中含落花、落霞”的,则为桃花冻无疑。“浑脱高贵若象牙,不辩为石”的,大约是象牙白的芙蓉石。“温纯深润,太液之藕,大谷之梨,未足方拟”的,便又像是白高山冻了。

  而另一些描写,则十分抽象,不太容易从文字中想象石头的样子,更加不要说推断石种。但文字极美,读来却也令人神往。

  如“望之如郊原春色,桃李葱茏”“如砚池点积黑痫,明润欲吐”、“两峰积雪,树色冥濛,飞鹭明灭”、“一如冻雨欲垂者方寸,夏日蒸云,夕阳拖水各一,如墨云鳞鳞起者一;一半薄方,有北苑小山,皴染苍然,冰华见青莲者——逸品”,这些引人无限遐想的石头就很难判断石种了。今人评判寿山石,多以纯色为贵,斑驳者不取。然古人却兼收并蓄,即便是杂色的石头,也能从其色泽纹理中欣赏到画面之美。上述石头若放在今日,未必为人所重,但它们却为古人带去别样的审美愉悦,并留下这些至美的文字,或者也可为今天的爱石者拓宽欣赏的眼光。

  虽说本文题为“观石”,却并未局限于纯粹的对印石成品的欣赏,而是初次涉足了“解石”“相石”的探索。如今我们都知道,一块原石要如何切割才能避开绺、裂、钉,展现最美好的一面,这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而在高兆的时代,这个问题已经被摆在台面上了。

  文中提到:“潘子和、谢弈,砚工高手,攻石能得其理。好事家获石既夥,二人益自矜,以礼延致,不可卒至,或造庐焉,暎门一诺,童子负器先驱矣。每解一石,摩肩围绕,心目共注,幸得妙品,博观闺阁,交手喜妬。”

  这段非常有趣,是说潘子和、谢弈两位著名石工,因为擅长解石相石,受到原石拥有者的追捧,甚至到了连送礼都请不到的地步。然而每剖出一枚章料,都会被人们摩肩接踵、全神贯注地围观,如果幸而得到妙品,更是要拿给众人分享,交手相传,赞叹不已。这也与如今追捧“大师”的情形颇为相似,可见无论古今,人们总是情同一理。

  文中作者还描述了一些这两位砚工所解的石头。“二胜道人:一枚,色如云,握之,其中水汩汩然动。”这个描述与带水流纹的白色杜陵坑石颇为近似,而要展现出水流纹最美的一面,解石的方向则十分重要,这便需要石工的相石功力。还有“长庆定公: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绿色在寿山石中本属稀罕,但若说不管是月尾绿还是芙蓉青都还常有机会见到的话,这“通体艾叶小花”的艾叶绿,实在是稀罕之极了。淡绿色底子上遍布深绿色花纹,要如何才能令这“艾叶小花”显现美观而不杂乱,这又是颇为考验解石功力的一件事了。

  关于解石的过程,作者在后文也有详细的记录。“石有络,有水痕,有沙隔,解石先相其理,次测其络,于是避水痕,凿沙隔以解之。”是说天然原石中会有络、水痕、砂隔等种种纹理,解石前要先观察它的纹理走向,才能避开绺裂、砂隔,切出最完美的石头——这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解石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接下来,“石质厥润,锯行其间则热,行久热迫而燥则裂。解法:水解为上,锯行时,一人提小壶徐倾灌之。”因为锯子摩擦石头会产生热量,导致石头燥裂,于是应当有人从旁提壶一直慢慢浇水,是为“水解法”,这与今日解玉之法全然一致,而应用古法解寿山石者日渐稀少。

  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在接下来的文字当中,作者提到了“水坑”“山坑”,这是首次在文献中出现以坑洞划分寿山石的文字记录,有划时代的的意义。文中说:“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暗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磨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描述了水坑因深处水下而“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溪所以质地稍硬、色泽稍暗,并常含砂钉,手抚可知的情状。尤其后面那句“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被无数寿山石典籍引用,成为描述水坑石的经典语句。其实,水坑石质地颇坚,绝对不会出现衣缨能拂出痕迹的情形,然而这句形容却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水坑石质如凝脂,明丽无俦的风采,得到百余年来爱石者的深切认可。

  在描述了“山坑”、“水坑”之后,作者又记录了解石后的“磨光”工序。“石初剖,须琉球砺石磋之。既磋,磨之金阊官砖,磨竟以水浸檞叶,纵横楷拭,无有遗痕。然后取麑鞹平置几案,运石鞟上,徐发其光。”磨光的工具先是“琉球砺石”,然后是“金阊官砖”,接下来是“水浸檞叶”,由粗到细,纵横磨砺。最后则用麂皮用力打磨,石头的光泽便逐渐焕发出来。如今工具先进了,有各种标号的砂纸,无需再去寻找琉球砺石和金阊官砖这么麻烦的东西。然而最后要用皮革揩拭以令得石头焕发光泽这一工序却沿用至今。

  《观石录》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湛一诣陟庐竹堂看石,方开箧,趋令收却。予讶之,笑曰:‘不敢久视,恐相思耳。’”一个叫湛一的友人到陟庐竹堂看石头,刚刚把匣子打开,看了一眼,立刻要求主人收起来。作者十分惊讶,问为什么,湛一笑答,不敢看得太久,回去害了相思可怎么办。

  这段简直令人拍案惊奇。凡爱石者,一定有这种经历——对某块石头一见钟情,回到家还辗转反侧,念念不忘。若石头在店家还好,只需咬牙跺脚买下来。若是朋友的挚爱珍藏,那可就不好办了。君子不夺人所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东西在人家手里,心痒难搔,争如不见。这句“恐相思耳”实在不能更贴切。

(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