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鬼斧神工,在贵州这片土地上造就出了千奇百怪的观赏奇石。这些琳琅满目的观赏奇石,形、色、质、纹各不相同,争奇斗彩,常有匪夷所思之表现。出自安顺市普定县三岔河的“马场石”,就是其中之一。马场镇三岔河,是乌江上游一条支系,起源于毕节市赫章县,曲折蜿蜒,在普定县内流入夜郎湖,然后拐弯向北,进入清镇东风水库。三岔河两岸大多山崖险峻,水流湍急,而经过马场镇附近一段,水流却显得相对平缓,岸边山势也较为缓和。谁想到这段约两三公里长的河道,出产奇石。“马场石”因所属地而得名,系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浆与硅质岩浆通过高温高压交织而成,矿物成分复杂,石质坚硬,硅化程度高,玉质感强。经水流的冲击、碰撞、磋磨、刷洗,石形变得圆润流畅,怪异抽象,多数奇石的表面光滑如琉。由于石中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因此色彩极为丰富,有红、绿、黄、黑、杂色几大系列,尤以红绿两色为代表。其中“鸡血红”又称“贵州红”,赤如朱砂,灿若烈焰,为藏家所珍。绿石发现量较小,少见形状佳者,但它一身苍翠,清雅可人。
马场石因其质地坚硬,色泽绚丽,在赏石界声名鹊起,广受追捧,成为贵州观赏石的一颗明星。2012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了《神秘的马场石》专题片,马场石的影响迅速扩大。而同样是中央电视台广受关注的《鉴宝》节目,在“走进安顺”专辑中,专家们评出一块色、形、质、韵俱佳的马场石为安顺国宝,估价超过两亿元,马场石的市场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笔者热爱赏石藏石,在许多展会上品鉴到各种马场佳石,也多次观赏到石友的私人藏品。
马场石作为一种大自然的存在,默默无闻地在那段河滩安睡千万年,一旦被慧眼相识,身价陡升。从形体上看,马场石硕壮拙顽,但由于长年的流水冲刷和沙石碰撞,外形又显得圆润流畅,突破了传统观赏石“瘦、透、漏、皱”的审美模式,形成了粗拙与流畅相交融的审美特色,自然天成,灵动的生命跃然而出。纯粹的沉重、厚实、拙笨,难以给人美感,但马场石在“难”中以其丰圆的外形和丰富的色泽,获得了独特的审美特性,鉴赏者在对石头本性认同的同时,获得了格外的审美愉悦。
马场石的色泽错杂鲜亮,斑斓富丽,变化犹如油彩洒泼,无章无序,出人意料,令人惊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有名句:“阳春招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马场石丰富多变的色块,就好像是李白笔下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简洁中浸淫着铺张,简单中铺陈浓艳,形成强烈的审美刺激。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当数红色,它与“南非红”的一色清不同,它或明或暗,或鲜或淡,色泽大胆突兀。暗淡者,沉稳凝重;鲜亮者,光彩夺目浓,很有层次感,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绿、黄、黑等佳品也各有风韵。比如马场石的绿,它不同于翡翠那般嫩碧,也不同于岫玉那般鲜亮,它绿得如同苍松翠柏,沉稳凝练,显示了顽石坚韧沉着的特性。
马场石的颜色,既有泼洒渲染,又错杂组合,构成匪夷所思的奇特图案。这些不同色彩的组合,打破了人们对美术创作的各种规则限制,超出人们的想象。如“红狐戏绿鹦”的马场石:在灰褐色的底子上,突如其来的一块鲜红色斑似一只狐狸仰首,狐狸头上一片绿色又恍若一只鹦鹉,图案似像非像,两种强对比的色斑格外引人注目。
马场石质地坚硬,专家称硬度一般在莫氏7度以上,这给加工者带来极大的难度。紫袍玉带石、墨玉石、石寿山石、缅甸玉等石品,可根据人们的需求雕琢成各种把玩器物,人们收藏赏玩马场石,只能依据天然形成的各种形状,配以适当的底座。人们依据自身的审美观,给马场石取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与石品本身十分接近,但也有一些相去甚远的。石友梁成刚所藏的一块名为“傩神”的马场石,石形本身与傩神面具相差很大,但因其两处圆形凹处似面具眼眶,加上隐隐约约的石纹,夸张神异,让人感觉两者有着一种内在的吻合和相近的韵味。观赏者并不苛求马场石的形似程度,反而对能够在石品上悟出某种相似而获得一种发现的愉悦。一些藏家对水冲度欠缺的马场石进行打磨抛光,想使石品更具韵味,实际上,这种人工雕琢的手法,反而降低了石品的价值。打磨抛光,表面倒是美了,但“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性却荡然无存,在心理上破坏了马场石在人们心目中自然天成的印象,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可度。
同其他观赏石一样,马场石也具备丰富多彩的纹饰。这些纹饰,或随形而变,造型奇特;或因色而成,夸张巧艳。如兴伟奇石馆所藏的一块“神来之笔”,凝重的黑褐底色,一抹酽红跃然而出,如同书家信笔挥洒,落笔总是出人意料,灵动中储蕴着无尽功力,令人叹服。黄果树奇石馆收藏的“悬崖流彩”,石形磊然如峦,在灰褐色的层次变化中,一抹红色在中央灿然而下,仿佛心神收敛于其间,让人产生一种流动感。马场石的纹饰与国内其他名石(如广西大化石)相比,其质朴、自然的风貌,早已自成一家,堪称石中精品。
马场石形体上厚拙沉稳,色泽上丰富明丽,质地上坚硬顽强,纹饰上变化莫测,这些要素使其在观赏中显得特别耀眼。每件都是精品,它们都是惟一存在,不可替代,这就是马场石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