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喜爱齐白石的画的人都知道,齐白石早年是一位木匠。然而,齐白石并不是一般的粗木匠,而是一位雕花木匠。齐白石16岁就拜师学“小器作”,做雕花木工长达十多年,是誉满乡里的雕花名手。可惜的是,齐白石早年的竹木雕作品,被人有意识地保留下来的很少。
最近,齐白石的同乡刘艳平女士将她收藏的经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著名古典木器鉴定专家朱家蟳等鉴定为真品的八十多件齐白石竹木雕作品,在顺德乐从举办的“中国家具节”中首次展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次展出的竹木雕作品,种类极其丰富,既有气魄宏大的大件木雕,如嫁床、寿床、悬挂祠堂门楣的雕件,又有精妙简致的中小件竹木雕,如拐杖、镇纸、笔筒、脸盆架、香案、挂屏等;从雕刻内容来看,既有动物、人物,又有山水、花卉,还有各种装饰花纹;从雕刻技巧来说,有透雕、浮雕和圆雕。
作为画家,齐白石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大胆融入文人画传统画法中,打破了中国画原有的清雅孤高,创造出明快、健康、磅礴的一代画风。
“胆敢独创”成就了齐白石的绘画,同样鲜明地烙于他早期的竹木雕上。“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认为这些老一辈的玩艺儿,雕来雕去,雕个没完,终究人要看得腻烦的。”(见齐白石《自传》)他总在寻求师承外的创造。在掌握了师傅的看家本领平刀法后,就琢磨着使用圆刀法。平刀法进刀或直切或平削,雕刻出来的物象纯朴粗犷,但生硬缺少变化,如人物的衣纹,有时会显得像阶梯一般;圆刀法所雕之物,圆润流畅,富于立体感,尤能大幅提升人物的肌体和衣纹的逼真感。刀法的改进,令齐白石的木雕水准一下子提升了许多。对雕花的样式,他更是大胆创新。当时,农家果物、草虫虾蟹被人视为“粗野之物”,是不入画的,但齐白石眼中的这些东西却可爱无比,他大胆地将它们雕刻上了木器。于是,庄重的镇纸,出现了蚂蚱、飞蚊、天牛、甲虫;儒雅的笔筒,“攀”上了蜥蜴、蜗牛、松鼠;不起眼的拐杖,“爬”上蜜蜂、蟋蟀、瓢虫、螳螂、飞蝇;窗户的装饰板,“浮游”起双虾和双蟹。齐白石刻刀下的这些小生灵,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木器也因此被装饰得自然风趣、清新可人。
当时的寿床和嫁床,样式讲究庄重稳固,图案突出吉祥如意,并已形成一种较为固化的模样。但齐白石刀凿下的寿床和嫁床,却泛现独特的“齐氏”风格。让我们来看看这次展出的一张“长生乐千工寿床”,这张寿床是当时湖南名士刘梅根祝贺父母生辰的礼物。为把送给父母的寿礼造得有新意,他特意请齐白石来操斧。这张寿床,整体格调华丽稳重,但穿插了许多新鲜的花样,显出生机勃勃的一面。首先,图案对称的僵化旧例被突破,床的涤环板左边,雕刻双鹊登梅,右边则雕刻苍松翠竹;床的护手处两边,雕有各异的博古图。此外,富于农家情趣的物象被雕刻上寿床,荷花苍松之间,出现了丝瓜、葫芦、白菜;红梅翠竹之上,爬有蜻蜓、蜘蛛、秋蝉;蚂蚱顶开紫砂壶盖探头向外张望,螃蟹则拱开酒壶盖欲逃。还有更别出心裁的一幅浮雕:古雅庭院内,一对夫妇一同回首观望身后的小童,小童举足抬臂,手指厅堂内方角桌上放的两个礼包,包上分别用阳文刻着“阿”、“芝”,意为阿芝有礼(阿芝是白石的小名)。齐白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知遇者的谢忱。
最能代表齐白石雕刻水平的,是他结束了雕花木匠生涯后的作品。27岁时,齐白石结束了木匠生涯,以替人画像为生。期间,他拜文人画师胡沁园为师,研习诗书画印。闲时,仍雕刻一些小件的竹木雕把玩,这时的雕刻,完全摆脱了早期的匠气,已能做到“意造从心”,既有浓郁的世俗风致,又有洒逸的诗意画韵,境界远远超越一般的民间艺匠。这次展出的《牧童与牛》、《渔翁得鱼》、《负薪翁》、《野猪》、《犀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批作品都是他早年农家生活的回忆,情感真挚,生趣盎然;物象刻划精确传神;刀法沉雄爽利、圆熟洒脱。
齐白石雕花木匠的生涯,对催成他独树一帜的画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齐白石艺术的重要源头。研究齐白石艺术,他早期的木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们可能会问,刘艳平的这批珍罕藏品是如何收集回来的呢?出生于湘潭的刘艳平,与齐白石是同乡,她家附近的刘家祠堂上的雕刻,就是由齐白石完成的。小时候刘艳平每次经过祠堂,总会被祠堂里精美的木雕迷住。1976年春节,17岁的刘艳平在湘潭胡家冲莲花一队一位同学家中,无意间发现两件精彩异常、落有“白石”款的木雕,她怦然心动,知道这就是白石老人早年的竹木雕。于是,一个强烈的愿望萌生了:把散落在乡间的白石竹木雕收集起来。
1977年的清明,刘艳平在白石铺一老农家的牛栏里,发现了十二块雕刻精美的齐白石雕花木板,老农见她对这些残旧不堪的木板爱不惜手,责怪道:“饭都吃不饱,你还有心玩这破板子。”刘艳平笑笑说:“我回家拿两筒米换你这些板子怎么样?”老农答应了。刘艳平发现,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农村,用粮食换雕花木板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刘艳平说服父母,拿出不多的口粮去交换她钟爱的齐白石竹木雕。之后,只要一有闲暇,她就挑上几十斤米走村串户去寻宝,一些差点被丢到炉火里去的木雕就这样被抢救出来。到1982年,她已收集到近四十件齐白石竹木雕。
在刘艳平一百多件齐白石竹木雕藏品中,《神牛》是她最珍爱的一件。这件长达一米多、用老树桩稍作雕琢而成的作品是白石竹木雕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一件,原先保存于白石老人长孙齐楚珠家中。刘艳平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件珍品,但齐楚珠很珍惜爷爷留下的《神牛》,不愿出让。刘艳平没有气馁,多年一直与齐楚珠保持联系,坚持每年探访老人家。到了1996年,齐楚珠已是90多岁高龄,刘艳平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她,同意割爱将“神牛”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