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物总是处于不断消失的永恒过程中,消失是绝对的,幸存是偶然的,这符合新陈代谢的规律,也符合民间艺术的生态规律。当前应该做的,是以最大的可能,尽我们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自觉,妥然的、能动的保护好木雕的幸存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教育以及经济功能。眼下,实施浙派木雕的可持续性保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其它民间艺术,开展一次浙派木雕的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可包括木雕的历史沿革、分布、存世量、保护现状、木雕艺人情况等,通过访谈、摄影、录相、拍片、文学记录等手段摸清浙江木雕的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浙江民间艺术--木雕专题数据库;出版浙江木雕图录,如条件允许,可举办浙江木雕艺术展览。
2、建立浙江木雕博物馆。浙江有诸如丝绸、中药、茶叶、官窑等门类的专题博物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木雕博物馆(或木雕艺术馆)?浙江民间(如宁波、东阳、诸暨等地)已开建了一些具有博物馆性质的私人木雕艺术馆,但收藏规模、范围、层次、参观人数尚不尽人意,若能以政府出面,通过收购、征集、捐赠等方式,将散失在全省各地甚至省外的浙派各类木雕艺术精华集于一馆展陈(也可在浙江博物馆设专馆陈列),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展馆的整合互补,其保护、利用、研究、教育、展览的作用不言而喻。
3、制订有关民间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面对大量古木雕制品被变相恣意收购、盗卖及市场经营中的不规范行径,亟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手段遏制现存木雕不断遭受破坏、流失的局面。
4、培养木雕新人。浙派木雕在民国衰落以后,传统技艺也随着木雕匠师的渐减少而频临失传。当下,我们应传承木雕文脉,培养一批有志于民间艺术的木雕新人。可以通过地方文化部门举办培训班或相关学校开设民间艺术专业等办法,招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且爱好民间艺术者参加学习,请仅存的木雕老艺人授课传艺。其中的优秀而有志者,不妨沿袭师徒制进一步深入学习。
5、加强对浙派木雕艺术的研究。历史上,关于浙江木雕,基本没有留下可资研究的文字资料。这一方面因民间艺人文化层次、职业角色影响,手中的技艺不过是作为养家糊口的饭碗;另一点是同行生存 竞争激烈,讳留文字资料,而木雕的主人虽有不乏文化者,却不屑于去记写这些匠人手艺。时至今日 这门深具历史文化积淀的民间艺术,仍缺少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从文化的精神与度层面、鉴赏面、艺术层面、技法层面、保护层面均可对浙派木雕艺术作研究性的发掘。通过研究,不仅可使更多的人了解、尊重、欣赏木雕艺术,还可充实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提供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借鉴。
6、在保护中求发展。民间艺术的保护应是能动的保护,只讲保护守成,不求发展新,其艺术的生命力将日渐枯竭。浙派木雕的文脉如何延伸?我的理解,眼下应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木雕艺术的发展创新 应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创 新把浙派木雕固有的特色丢弃掉。二是正视市场,在市场经济的逼迫下,民间艺术的市场化倾向不可避免。没有市场的民间艺术,光靠政府扶持是难以为继的。拓宽市场空间,把木雕当作产业来做,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问题是在民间艺术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品位,多一点创作性、艺术性,少一点功利性、粗鄙性,是为两难。
现阶段浙派木雕的发展创新思路,可从以下几点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