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缘何称浙派?大抵因其满足了这样几个条件:
一、广泛的流布面;
二、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艺人集群;
三、木雕所依托的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四、显明的地域艺术特色。
上述几点中,尤以第四点为形成地域性民间艺术流派的主要标志。那么,浙派木雕特色何在?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1、丰富的表现题材。浙派木雕的题材选取有两条线索。一是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构成单幅或组雕,多以人物出之。如东阳厦程里村建于清代的尊行堂、慎德堂、慎修堂所雕《渭水访贤》、《闯王进京》、《三娘教子》、《春深劝农》等一百余幅戏雕作品,相传为两代爱戏主人将戏班请进来,将艺人拉出去观戏后作。戏曲是农业社会主要娱乐方式,台下看戏总有散时,将喜欢看的典型片断通过木雕长留壁间,随时欣赏,所谓"观厅一日,说戏一年",何乐而不为之。二是从触目所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生态中获取题材,如牛羊鸡狗、梅兰竹菊、瓜果蔬菜、农耕编织、鱼鸟蟹虾、周边山川风景等不胜枚举。三是博古题材。有琴棋书画、钟鼎古器、法书名画、箫剑文玩。四是各类装饰图案。如水纹、云纹、回纹、花枝纹、树枝纹、鱼藻纹、龙凤纹,多布置于主体雕件的边缘或作为透空门窗的连续、放射、对称、满地式图案。五是文字雕刻。应是印刷雕板的滥觞。不同者雕板为反字作印刷用;木雕为正字供观赏用。据笔者所见,文字木雕大致有两类,一类为木雕牌匾,匾字多为名家所书,如东阳巍山"滋恭堂"为林则徐所书;郭宅宗祠门楣上的“理学名宗”匾为朱熹手笔。另一类为刻于门窗、提梁上的古诗、家训、劝箴及福禄寿喜、五世其昌等字。宁海前童村一四合院后厅的四扇窗腰板上,每一幅刻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配以相应画面。如斯题刻,在浙江木雕中颇为少见。
2、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寓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于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教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戏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
3、素净古朴的材质。浙派木雕多不油漆、不上色,暴露着木材的自然质感与纹路,流露出木雕艺人真实的刀法技巧。亲切平易,质朴随和,或栗、或褐、或灰的本色朴素沉稳,与清淡素雅的白墙黑瓦相映衬,是儒家"布衣白屋"思想的外化。木雕的用材一般要求材质经久耐用,纤维韧绵流畅,并具有相应的色彩、肌理效果。浙地多丘陵山地,古时森林资源丰富,木雕所需之樟、枣松、柏、杉、槠、枫、檀等木皆可就近取之,适应不同用材的需求。新砍的特殊用材,如槠木、樟木,浙江民间有将其投入池塘中浸泡一两年再提出晒干使用的习惯,其理由是使木材纤维更紧密,更具耐久性,且可留住木香。浙江盛产樟树,且多有百年以上的巨樟大树。樟木有黄白之分,白樟易空,香淡;黄樟呈橘黄色,味浓,肌理优美,性柔顺。浙派木雕以樟木用材居多,民间宅院中的不少牛腿皆由整块黄樟木雕制而生,历百余年仍形象规正,不糖不烂。另外,枫木适合圆雕;枣木色褐红,性硬,适作镶嵌小品;松木色白,适作浮雕材;槠木性硬,色灰,好作雕饰配材。各木用材的长短、大小、位置皆因其材质的个性差异而有所取舍。
4、设计构思的整体性。浙派木雕在雕饰题材,表现形式、技法上都有明确的创作趋向与构思。整体与局部、主体与一般、人物题材与其它题材,皆因屋主的心理需求而有总体的选择分布。痴戏者多雕戏曲故事;为官者多取仕进题材;经商者所雕有关福禄财运,文人雅士则以含蓄之儒道题材施之。前厅、中厅的提梁、檐廊两中柱上的牛腿、祠堂的戏台复为重点雕饰部位。宅院正厅、两厢中门裙板多雕人物,侧门裙板则施花草、鱼鸟、博古。诸暨斯宅清建斯盛居(又称千柱屋),主人斯元儒在其四合院内侧四面的所有门腰板上分别饰梅、兰、竹、菊,以区分所养四个儿子,亦寓四儿四君子之意。东阳巍山镇白坦村福舆堂后厅,其视平线以上的板壁、门窗、梁枋遍布木雕,并以巧妙的富有装饰趣味的福禄寿喜将相应的人物、花草、图案串成一幅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的作,可谓匠心独运。
5、以线造型,雕刻精制,手法多变.以线造型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国画、书法、建筑以及民间版画、剪纸都是通过外轮廓线及面与面的交接线来确定形象。木雕之线,是圆曲、含蓄之线,使人想从天园地方、八卦的双鱼宫中去寻找文化源头。这种线,当与具体的艺术形象联贯时,便衍生出各种形态的线质线性,若刚与柔、粗与细、徐与疾、长与短、涩与流、中与侧。木雕是以刀代笔,以木代纸的艺术。一把钢铁之刀可凿雕出万般风情之线在刀与木之间变奏出因势利导的诸种说法:透雕、线刻、浮雕、圆雕、阴雕、镂空双面雕、锯空雕。木雕往往施于建筑物的明亮部位或行人出入留驻观瞻方便之处。明清两朝,浙江木雕多寄落在牛腿、梁枋、斗栱、藻井、反轩、门窗及家具用品上尤以牛腿、梁枋、门窗最为着意用心。牛腿是浙派木雕的经典之作。其位置在廊柱与檐梁之间,功能是辅助支撑梁柱,起到三角形的稳定作用。明初牛腿的位置仅一直木撑,至清中后期渐变成S型撑、壶嘴撑,清以后又衍更成形似牛腿的整块木雕撑垫。一块平淡无奇的木头,在匠师的雕琢之下,充分运用对比、夸张、装饰、比兴等程式语言,或走兽、或人物、或花草,将艺术的匠心与主人的旨趣经营得既重重叠叠,又玲珑剔透。廊檐或厅堂前梁上的雕饰亦多有惊彩之作。武义俞源村声远堂花厅的三条前梁上分别雕有天上飞的凤鸟、地上跑的狮鹿、水里游的鳞鱼,其左侧梁上的鱼雕,无论布局、穿插、动态、疏密皆有极好表现。而各种形制的透空门窗,则将装饰图案经营成千姿百态,达到了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